2019, 27(1):81-86.
摘要:甘油三酯(TG)主要存在于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Ls)中,TRLs代谢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脂蛋白脂酶(LPL)是一种由实质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可将TRLs中的TG分解为游离脂肪酸。许多因子通过调控LPL表达与活性影响TRLs代谢及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因此,阐明TRLs代谢及调控机制对于心血管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014, 22(07):701-705.
摘要:目的 研究肥胖伴糖耐量异常者血高密度脂蛋白(HDL)亚类分布情况以及吡格列酮干预后对血浆HDL亚类分布的影响。方法 比较40例健康人与40例肥胖伴糖耐量异常者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亚类分布,了解肥胖伴糖耐量异常者血浆HDL亚类分布特点。采用配对设计的随机分组方法,以性别作为随机配对的条件,将40例肥胖伴糖耐量异常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安慰剂组和吡格列酮组,药物干预12周后,抽取受试者空腹12 h静脉血,24 h内进行HDL各亚组分含量的测定以及对氧磷酶1(PON-1)活性的测定。分析血浆HDL亚类分布与PON-1活性的相关性。结果 肥胖伴糖耐量异常者血清HDL分布异常,HDL2a和HDL2b减低,而小颗粒的preβ1-HDL、preβ2-HDL、HDL3a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安慰剂组比较,吡格列酮组用药后12周,受试者血清HDL中HDL2a、HDL2b、PON-1显著升高,preβ1-HDL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reβ1-HDL与PON-1呈负相关, HDL2b与PON-1呈正相关,相关性有显著性。结论 肥胖伴糖耐量异常患者血清中HDL亚类分布异常,成熟代谢过程受阻,趋向于较弱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趋势。吡格列酮通过改善HDL亚类的分布以及提高PON-1活性,增强了HDL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HDL亚类分布中成熟的大颗粒含量越高,PON-1的活性越强,抗动脉粥样硬化能力越强。
2012, 20(4):351-355.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对氧磷酶1(PON1)活性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心内科入院拟诊冠心病患者13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01例及对照组32例,冠心病组再依据HbA1c水平分为三个亚组:HbA1c<6.5%组31例、6.5%≤HbA1c<9%组41例、HbA1c≥9%组29例。分光光度法测定PON1活性,冠状动脉病变结果采用Gensini积分。比较各组PON1活性及Gensini积分,分析PON1活性与HbA1c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血清PON1活性在冠心病组(2.17±0.18)较对照组(2.49±0.19)明显降低(p<0.01);冠心病三个亚组间比较,HbA1c≥9%组较HbA1c<6.5%组PON1活性明显下降(p<0.01)且冠状动脉狭窄Gensini积分显著升高(p<0.01),HbA1c≥9%组较6.5%≤HbA1c<9%组PON1活性有所下降(p<0.05)而冠状动脉狭窄Gensini积分升高(p<0.05)。相关分析表明,血清PON1活性对数值与HbA1c水平呈负相关(r=-0.534,p<0.01),与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 积分呈负相关 (r=-0.742,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PON1活性明显降低并与HbA1c水平升高及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2007, 15(8):634-637.
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脂蛋白各亚组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超速离心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5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脂蛋白亚组份,根据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有、无病变组,分析其与脂蛋白亚组份之间的关系。结果(1)有病变组的年龄高于无病变组(p<0.05)。(2)有病变组脂蛋白(a)水平高于无病变组。其余脂蛋白及其亚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调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分别与脂蛋白(a)和B型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脂蛋白(a)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甘油三酯分别与空腹血糖、B型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2和A型低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p<0.05)。以有病变、无病变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脂蛋白(a)水平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和P=0.021)。结论脂蛋白(a)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预测指标。
2007, 15(11):865-868.
摘要:目的建立血清脂蛋白(a)胆固醇的准确测定方法。方法血清与含脯氨酸的溴化钠溶液混合,使背景密度为1.044,超速离心;用含2-巯基乙醇的溴化钠溶液将底部组分的密度调节至1.040,再次超速离心,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顶部组分胆固醇即为脂蛋白(a)胆固醇。结果用2-巯基乙醇使脂蛋白(a)解离,使成为不含载脂蛋白(a)的脂蛋白(a),脂蛋白(a)解离前后存在明显密度分界区域,使脂蛋白(a)的分离和测定成为可能。测定脂蛋白(a)胆固醇的批内和总变异系数分别为1.84%~2.17%和2.85%~4.29%。结论建立新的血清脂蛋白(a)胆固醇测定方法,方法精密、可靠,可望在脂蛋白(a)测定标准化中发挥作用。
2007, 15(12):909-912.
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高密度脂蛋白抗氧化活性有无变化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33名高血压病患者及32名健康对照者,采用一次性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分离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体外Cu2+诱导法作脂蛋白氧化,用分光光度法、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抗氧化能力、氧化延迟时间和体外过氧化程度,分光光度仪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结果高血压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密度脂蛋白抗氧化活性及对氧磷酶1活性下降(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氧化延迟时间、体外过氧化程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抗氧化活性与对氧磷酶1活性呈正相关,与收缩压、舒张压和总胆固醇浓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317、-0.387、-0.42和-0.259,P均<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高密度脂蛋白抗氧化活性降低可能是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血压、对氧磷酶1活性等影响高密度脂蛋白抗氧化活性。
2004, 12(5):502-506.
摘要:为探讨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在摄取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及泡沫细胞形成中的作用,在体外实验中,将极低密度脂蛋白、β极低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孵育2 4及4 8h后,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的含量,油红O染色观察泡沫细胞的形成,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RP及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发现,三种脂蛋白与巨噬细胞均能升高细胞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受极低密度脂蛋白、β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刺激表达上调,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下调,LRP表达略有上调。在稳定表达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细胞中的实验表明,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介导对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的摄取在胞内脂质聚集及泡沫细胞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003, 11(4):342-344.
摘要:为探讨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对THP 1单核巨噬细胞ABC1表达的影响,用4 0 μg L佛波酯作用4 8h ,将单核细胞诱导成巨噬细胞,再分别与2 0mg L、1 2 0mg L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作用2 4h ,提取细胞中总RNA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其ABC1mRNA的表达。结果发现,小剂量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可引起THP 1细胞ABC1mRNA不同程度的表达增高,小剂量的高密度脂蛋白对ABC1表达无明显影响;而大剂量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可使THP 1细胞ABC1mRNA的表达不同程度降低,其中高密度脂蛋白组轻微降低。结果提示,不同浓度脂蛋白和氧化型脂蛋白对血中单核细胞ABC1表达水平的影响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
2003, 11(7):643-625.
摘要:探讨两种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选取总胆固醇≥4.68 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的冠心病患者,按随机原则分别入选辛伐他汀10mg剂量组与20 m剂量组,10mg组52例,其中男性34例,女18例,平均年龄67.9岁;20 mg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7.2岁。于服药后90 d和180 d后复查血脂、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并记录随访期间不良反应。结果发现,辛伐他汀10mg组与20mg组分别在90和180 d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20 mg组在90和180 d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幅度较10 mg组均有显著性增高(p<0.05)。10 mg和20 mg组在治疗180 d后降低总胆固醇的达标率分别为23%和34%;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达标率分别为25%和44%,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随访期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逐渐升高;甘油三酯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治疗期间有少数患者肝酶和肌酸激酶轻度升高,无严重不良反应。此结果提示,辛伐他汀每日10mg或20mg均能有效降低冠心病血脂异常患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而且安全,20 mg剂量组的效果优于10 mg组。
2002, 10(1):6-9.
摘要:为了探索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配体结合域中8个重复序列在结合脂蛋白中的作用,利用基因缺失诱变的方法,构建了不同重复序列缺失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失突变真核表达载体,并将各重组体转移至体外培养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到外源基因的表达。转染细胞与DiI标记的β极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实验发现:重复序列1,2缺失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合β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明显降低。为进一步研究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