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5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HIF-1α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3, 31(9):815-820.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缺氧诱导因子1α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巨噬细胞CD4+T细胞
      摘要 (721)HTML (0)PDF 3.26 M (1080)收藏

      摘要: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细胞对低氧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缺氧环境下被诱导高表达。HIF-1α是促进As进展的关键蛋白,广泛参与A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文章综述了HIF-1α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CD4+T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旨在为基于HIF-1α的As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炎性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2, 30(3):265-270.

      关键词:炎症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 (929)HTML (0)PDF 3.06 M (883)收藏

      摘要:心血管疾病(CVD)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动脉粥样硬化(As)作为CVD的重要病理基础,是氧化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引起的一种慢性免疫炎性病变。各种免疫炎性细胞在As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因此不断探索免疫细胞在病变中的作用机制,对研究CVD的治疗策略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在As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调节性T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0, 28(9):823-828.

      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免疫调节治疗策略
      摘要 (797)HTML (0)PDF 3.00 M (969)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动脉血管壁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相关免疫机制参与其发生、发展过程。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种具有独特免疫调节功能的T淋巴细胞亚群,大量证据表明,Treg的数量变化和功能障碍与As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文章简要阐述Treg在As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并介绍了Treg作为一种新型药物治疗靶点在预防和治疗As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与防治提供新思路。

    • 活化T细胞核因子c1检测联合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风险评价中的作用

      2016, 24(11):1115-1118.

      关键词:活化T细胞核因子c1血管内超声冠心病不稳定性斑块
      摘要 (1133)HTML (0)PDF 3.27 M (919)收藏

      摘要:目的 以血管内超声(IVUS)分析为参照,探讨活化T细胞核因子c1(NFATc1)对不稳定性斑块的预测意义。方法 183例冠心病患者根据IVUS结果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98例)和稳定性斑块组(85例),另选46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阴性患者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内NFATc1表达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其对不稳定性斑块的诊断意义。结果 冠心病患者NFATc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不稳定性斑块组NFATc1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NFATc1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796,P=0.01,最佳界值平均荧光强度为17.5。结论 NFATc1是不稳定性斑块的活动性指标,能够评价冠心病风险,从而进一步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

    • OX40-OX40L相互作用对NFATc1表达及斑块形成的影响

      2016, 24(12):1189-1194.

      关键词:OX40-OX40L活化T细胞核因子c1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 (1097)HTML (0)PDF 5.69 M (1054)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OX40-OX40L相互作用对活化T细胞核因子c1(NFATc1)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33只载脂蛋白(Apo)E-/-小鼠,分为对照组、OX40刺激组、OX40刺激+沉默NFATc1组,采用颈动脉硅胶圈置入法建立斑块模型;Masson染色检测斑块组成;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斑块内NFATc1和CD68分布。细胞实验以小鼠脑微静脉内皮细胞为对象,分为对照组、OX40刺激组和OX40抑制组。斑块及细胞表达NFATc1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 细胞实验显示,OX40刺激组小鼠内皮细胞NFATc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OX40抑制组小鼠内皮细胞NFATc1蛋白及mRNA表达低于OX40刺激组(P<0.05)。动物实验显示, OX40刺激组 ApoE-/-小鼠斑块中NFATc1蛋白及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而OX40刺激+沉默NFATc1组ApoE-/-小鼠斑块中NFATc1蛋白及mRNA表达低于OX40刺激组(P<0.05)。OX40刺激组斑块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斑块内纤维增生明显,而OX40刺激+沉默NFATc1组较刺激组斑块面积明显减少,纤维增生程度减弱。OX40刺激组ApoE-/-小鼠斑块内NFATc1及CD68表达高于对照组,而OX40刺激+NFATc1沉默组小鼠斑块内NFATc1及CD68表达低于OX40刺激组。结论 OX40-OX40L信号调控NFATc1表达并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 热休克蛋白65对Jurkat细胞增殖和胆固醇流出的影响

      2015, 23(02):127-131.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65;T细胞;免疫反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流出率
      摘要 (1346)HTML (0)PDF 1.24 M (1841)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重要炎性物质—热休克蛋白65(HSP65)诱导活化的Jurkat细胞发生增殖、免疫活化反应时胆固醇流出率的改变,并揭示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Jurkat细胞经刀豆蛋白A(ConA)活化48 h后,与不同浓度HSP65孵育24 h,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ELISA测定上清液中炎症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液闪计数仪检测Jurkat细胞胆固醇流出率;RT-PCR检测胆固醇相关转运蛋白,包括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和G1(ABCG1)、B 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Ⅰ)、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PARγ)、肝X受体α(LXRα)的表达。结果 5 mg/L ConA与Jurkat细胞孵育48 h后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HSP65呈剂量依赖性促进ConA诱导的Jurkat细胞增殖(P<0.001)。以0.5、1 mg/L HSP65分别处理Jurkat细胞后,Jurkat细胞胆固醇流出率和IL-10含量均呈浓度依赖性下降,IFN-γ含量则逐渐升高(P<0.01),细胞ABCA1、ABCG1、SR-BⅠ、PPARγ、LXRα的mRNA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1)。结论 在0.5~1 mg/L浓度范围内,HSP65不仅可促进T细胞增殖、加剧细胞免疫反应,还可引起胆固醇流出率降低,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胆固醇转运相关蛋白ABCA1、ABCG1、SR-BⅠ、PPARγ、LXRα的基因表达相关。

    • 二十二碳六烯酸对肺动脉高压大鼠活化T细胞核因子c1表达的影响

      2015, 23(09):865-869.

      关键词:二十二碳六烯酸;野百合碱;活化T细胞核因子c1;肺动脉高压
      摘要 (1232)HTML (0)PDF 2.35 M (1330)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野百合碱(MCT)致肺动脉高压(PH)大鼠肺血管重构及活化T细胞核因子c1(NFATc1)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7)、DHA干预组(n7)及MCT模型组(n10)。肺动脉高压模型采用MCT诱导法,HE染色观察大鼠肺小动脉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大鼠肺动脉NFATc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DHA能明显减轻模型大鼠的肺血管重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CT模型组肺动脉NFATc1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与MCT模型组相比,DHA干预组肺动脉NFATc1蛋白和mRNA的表达减弱(P<0.05)。结论 DHA对MCT所致肺动脉高压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FATc1表达有关。

    •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影响

      2014, 22(03):293-297.

      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摘要 (1113)HTML (0)PDF 1.67 M (1150)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Tregs)表达的影响。方法 收集健康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45±5.98岁;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23例,男12例,女11,平均年龄59.27±6.93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45 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27例,男14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33±7.32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65.71±8.12岁,外周血标本,通过ELISA检测血浆ox-LDL、IL-10表达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Tregs表达水平。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用ox-LDL孵育淋巴细胞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表达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和SA组相比,ACS患者外周血ox-LDL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IL-10和Tregs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ox-LDL与Tregs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r-0.72, P<0.01),与IL-10也呈明显的负相关(r-0.516 , P<0.01),同时ox-LDL作用于外周血淋巴细胞48 h后,Tregs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ox-LDL可以下调ACS患者Tregs的表达,减弱Tregs的保护作用,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 全反式维甲酸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外周调节性T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17平衡的影响

      2013, 21(04):299-304.

      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17;全反式维甲酸;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摘要 (1351)HTML (0)PDF 2.10 M (1479)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并探讨其外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与辅助性T细胞17(Th17)平衡变化及全反式维甲酸对平衡的影响。方法 50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免疫组、免疫高脂组以及全反式维甲酸组,对照组、免疫组予正常饲料,其他三组予高脂饲料,免疫组、免疫高脂组以及全反式维甲酸组注射卵清白蛋白进行初始免疫和强化免疫。全反式维甲酸组同时予以全反式维甲酸灌胃,16周后获取血和动脉。检测血清脂质变化,主动脉HE染色以观察动脉病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Treg和Th17细胞表达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成功建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组织形态学显示免疫高脂组内膜增生;与免疫高脂组比较,免疫组及全反式维甲酸组程度较轻,对照组及高脂组动脉完好。高脂组及免疫高脂组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免疫组有显著增加 (均P< 0.05),而全反式维甲酸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及高脂组相比,免疫组及免疫高脂组大鼠Treg细胞表达及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显著降低,而Th17细胞表达及IL-17、IL-6水平明显增高(均P< 0.05),全反式维甲酸组Treg表达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免疫高脂组比较显著升高,而Th17表达及相关因子水平明显降低(均P< 0.05)。 结论 免疫损伤结合高脂喂养可形成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该模型存在Treg与Th17细胞平衡失调,全反式维甲酸可通过影响Th17/Treg平衡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

    • CD4+CD25+CD127lo调节性T细胞表达变化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再发心绞痛的危险性

      2012, 20(4):345-350.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调节性T细胞;心绞痛;预后
      摘要 (1106)HTML (0)PDF 1.68 M (1173)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D4+CD25+CD127lo调节性T细胞表达百分比,并研究其表达百分比与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调节性T细胞表达变化的意义。方法入选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86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8例),3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入选研究对象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表达百分比,通过检测B型脑钠肽水平和测算左心室射血分数评估患者心功能,采用SYNTAX评分和病变冠状动脉支数评估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出院后1个月电话通知患者来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再发心绞痛、NYHA心功能分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调节性T细胞表达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4%±1.20%比3.68%±1.25%,p<0.01)。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之间调节性T细胞表达百分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10%±1.23%比1.85%±1.13%,p=0.34)。调节性T细胞表达百分比与B型脑钠肽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SYNTAX评分及病变冠状动脉支数间均不存在统计学相关性(r=0.015,p=0.87;r=-0.059,p=0.56;r=0.024,p=0.81;r=-0.083,p=0.41)。随访发现出院后1个月发生心绞痛患者与不发生心绞痛患者间调节性T细胞表达百分比存在统计学差异(1.54%±0.70%比2.23%±1.11%,p<0.01),其百分比与心绞痛事件密切相关(OR=0.414,95%CI 0.223~0.770,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调节性T细胞表达百分比显著降低,并能预测患者出院后1个月发生心绞痛的危险性。

    上一页12
    共2页15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