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6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血管壁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5, 33(1):85-92.

      关键词: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外膜细胞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 (53)HTML (0)PDF 4.45 M (79)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动脉壁慢性炎症性病变,血管壁细胞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细胞(VEC)作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和血管腔之间的半透性屏障,其损伤是As的初步阶段。VSMC通过表型转化产生斑块中的许多细胞表型,包括巨噬细胞样细胞、泡沫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样细胞等,进一步参与As的发生。成纤维细胞是血管外膜的主要成分,病理状态下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参与As的发生。本文综述了血管壁细胞参与As的机制及其潜在的治疗靶点,为As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抑制干扰素诱导蛋白p204表达促进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生长与迁移

      2016, 24(1):18-22.

      关键词:干扰素诱导蛋白p204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细胞迁移
      摘要 (674)HTML (0)PDF 7.08 M (752)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干扰素诱导蛋白p204表达抑制后对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VAF)凋亡、增殖与迁移的影响及其部分机制。方法 应用Ifi204小干扰RNA(siRNA)转染VAF使Ifi204基因沉默(Ifi204-siRNA组),以非特异性siRNA转染作为其转染阴性对照组(Con-siRNA组)和未经处理的VAF作为未干预阴性对照组(Neg组)。用MTT法检测VAF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划痕法和Transwell法测定细胞迁移情况,应用实时荧光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204、p53及p21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Con-siRNA组和(或)Neg组相比,Ifi204-siRNA组的p204、p53 及p21的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P<0.05),细胞凋亡率下降(P<0.05),细胞增殖及迁移速度提高(P<0.05)。结论 抑制p204表达可减少大鼠VAF细胞凋亡,促进其增殖与迁移,其机制可能部分与抑制p53及p21表达有关。

    • IFI16 siRNA对干扰素α诱导的人脑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2016, 24(10):973-977.

      关键词:干扰素诱导蛋白16干扰素α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摘要 (1270)HTML (0)PDF 4.24 M (1028)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 siRNA对干扰素α(IFN-α)诱导的人脑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HBVAF)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在HBVAF中转染IFI16 siRNA 48 h后,用2×106 U/L IFN-α处理转染IFI16 siRNA的细胞24 h,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及凋亡,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测定细胞中IFI1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转染IFI16 siRNA后,HBVAF中IFI1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同时抑制细胞G/S期转换。IFN-α诱导HBVAF中IFI16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抑制细胞G/S期转换,促进细胞凋亡。但在转染IFI16 siRNA的HBVAF中IFN-α的上述作用受到了抑制。结论 IFN-α抑制HBVAF增殖,促进其凋亡可能与促进IFI16表达有关。

    •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管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

      2010, 18(5):337-340.

      关键词: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外膜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 (1141)HTML (0)PDF 4.16 M (963)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形成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C57BL/6小鼠,高脂饮食喂养2、4和8周,选取升主动脉制备连续切片,部分切片行Movat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测量外膜厚度的变化;部分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阶段血管外膜及内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和各个时间点的C57BL/6小鼠均未观察到内膜损伤的任何迹象,主动脉外膜厚度亦无显著变化,外膜均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高脂喂养2周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外膜厚度增加,但在内膜仍无肉眼可见病灶,此时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呈现弱阳性表达;高脂喂养4周和8周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外膜厚度逐渐增加,内膜出现泡沫细胞,纤维斑块,外膜及内膜损伤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增强。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着高脂喂养时间延长,主动脉外膜及内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也增加,但C57BL/6小鼠血管外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量少且稳定,各时间点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着高脂喂养时间延长血管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增加。

    • 血管紧张素Ⅱ对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

      2008, 16(12):961-964.

      关键词:内科学血管紧张素Ⅱ外膜成纤维细胞骨桥蛋白氯沙坦血管重塑
      摘要 (1016)HTML (0)PDF 4.47 M (1026)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对培养的大鼠胸主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外膜成纤维细胞被随机分为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不同浓度(10-8、10-7、10-6和10-5mol/L)和时间(6h、12h和24h)干预组及血管紧张素Ⅱ加AT1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和/或AT2受体拮抗剂PD123319干预组,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结合光密度扫描分析,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对培养的大鼠胸主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血管紧张素Ⅱ10-6mol/L明显刺激外膜成纤维细胞骨桥蛋白的表达,6h、12h和24h桥蛋白较对照组分别升高65.43%、97.03%和105.11%(P<0.05);而24h阴性对照无明显变化。不同浓度的血管紧张素Ⅱ均可诱导骨桥蛋白表达,10-8、10-7、10-6和10-5mol/L管紧张素Ⅱ孵育后分别升高了70.46%、97.37%、123.10%和147.59%(P<0.01)。在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前1h分别加入氯沙坦(10-5mol/L)、PD123319(10mmol/L)、氯沙坦(10-5mol/L)+PD123319(10mmol/L),共同孵育12h后,其抑制率分别为58.9%、0.92%和59.7%。Western blotting分析,12h不同剂量血管紧张素Ⅱ干预组(10-8、10-7、10-6和10-5mol/L)骨桥蛋白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0.68%、63.03%和69.86%(P<0.05),氯沙坦明显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刺激的骨桥蛋白表达,抑制率达到61.7%(P<0.05),而PD123319作用后抑制作用不明显,抑制率仅为0.85%(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能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刺激大鼠外膜成纤维细胞骨桥蛋白的表达,此作用可能是通过AT1受体介导。

    • 辛伐他汀对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胶原合成的影响

      2004, 12(1):35-38.

      关键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辛伐他汀影响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四氮唑蓝比色法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血管重塑细胞增殖
      摘要 (1099)HTML (0)PDF 3.39 M (878)收藏

      摘要:为观察辛伐他汀对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胶原合成的影响,用组织贴块法培养SD大鼠的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以四氮唑蓝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以Sarkar方法测定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迁移距离,以3 H 脯氨酸掺入法测定胶原合成。结果发现,随着辛伐他汀浓度增高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的A4 90值呈递减趋势,10 -7、10 -6、10 -5和10 -4mol/L组的A4 90值分别为0 .2 91±0 .0 11、0 .2 6 5±0 .0 0 6、0 .2 34±0 .0 0 8和0 .2 14±0 .0 0 6 ,与对照组(0 .335±0 .0 18)差异显著(P均<0 .0 1) ;随着辛伐他汀浓度增高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距离呈递减趋势,10 -7、10 -6、10 -5和10 -4mol/L组的迁移距离分别为6 .5±1.1mm、5 .3±1.2mm、4 .1±1.0mm和2 .9±0 .9mm ,与对照组(8.1±1.8mm)差异显著(P均<0 .0 1)。随着辛伐他汀浓度的增高的3 H 脯氨酸掺入率呈递减趋势。10 -7、10 -6 、10 -5及10 -4mol/L组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的3 H 脯氨酸掺入率分别为(cpm/ 5 0 0 0细胞) 385±5 1、2 72±4 8、16 1±38和14 1±36 ,与对照组(6 5 5±5 8)差异显著(P均<0 .0 1)。此结果提示,辛伐他汀可以剂量依赖地抑制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胶原合成,这可能对改善血管重塑有一定作用。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6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