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3(1):30-37.
摘要:目的]观察受体相互作用蛋白2(RIP2)对巨噬细胞炎性活化及极性转化的影响,探讨RIP2在巨噬细胞吞噬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用不同剂量(10、25和50 mg/L)的ox-LDL处理THP-1源性巨噬细胞24 h,及用50 mg/L ox-LDL处理THP-1源性巨噬细胞8、16及24 h,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THP-1源性巨噬细胞中RI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应用ELISA检测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分泌。设计3对RIP2 siRNA,应用hiperfict转染试剂转染RIP2 siRNA进入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HP-1源性巨噬细胞转染后RI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从而筛选最适siRNA转染浓度和最有效的一对siRNA。用最有效RIP2 siRNA转染细胞后,50 mg/L ox-LDL处理24 h,应用ELISA检测TNF-α、MCP-1、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分泌,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86、CD80和CD163的表达。 [结果]ox-LDL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方式诱导巨噬细胞中RIP2的表达,随着ox-LDL处理剂量及时间的增加,RIP2 mRNA及蛋白的表达增加,其中50 mg/L组RIP2蛋白的表达是对照组的7.6倍,24 h组RIP2蛋白的表达是对照组的17.9倍(P<0.001)。ELISA结果显示,随着ox-LDL处理剂量及时间的增加,TNF-α和MCP-1的分泌升高(P<0.05)。RIP2 siRNA转染细胞后,ELISA检测结果显示,ox-LDL组TNF-α、MCP-1、IL-10的分泌是对照组的2.4倍、2.9倍、1.8倍(P<0.01),IL-12的分泌较对照组下降了34.2%(P<0.01);siRNA+ox-LDL组TNF-α、MCP-1、IL-10的分泌较ox-LDL组分别下降了37.4%、45.3%、27.4%(P<0.01),IL-12的分泌增加了31.4%(P<0.05)。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ox-LDL组CD86、CD80和iNOS mRNA的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14.2倍、33.8倍和4.5倍,CD163和Arg-1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3.4%和43.0%(P<0.05);siRNA+ox-LDL组CD86、CD80和iNOS mRNA的表达较ox-LDL组分别下降了27.6%、29.3%和34.3%,CD163和Arg-1 mRNA的表达分别升高了30.3%和38.6%(P<0.05)。 [结论]巨噬细胞中RIP2能被ox-LDL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方式诱导表达。RIP2基因沉默后可以抑制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M1型转化。
2025, 33(1):85-92.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动脉壁慢性炎症性病变,血管壁细胞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细胞(VEC)作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和血管腔之间的半透性屏障,其损伤是As的初步阶段。VSMC通过表型转化产生斑块中的许多细胞表型,包括巨噬细胞样细胞、泡沫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样细胞等,进一步参与As的发生。成纤维细胞是血管外膜的主要成分,病理状态下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参与As的发生。本文综述了血管壁细胞参与As的机制及其潜在的治疗靶点,为As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5, 33(2):93-101.DOI: 10. 20039/ j. cnki. 1007-3949. 2025. 02. 001
摘要:RNA剪接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关键过程。选择性剪接使得生物体能够从单一转录本中产生多个功能的RNA和蛋白质,从而极大地扩展了遗传信息的应用,使得少数基因得以表达多种复杂蛋白质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错误的剪接事件与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综述概述了RNA剪接的定义和机制,以及选择性剪接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25, 33(2):102-107.DOI: 10. 20039/ j. cnki. 1007-3949. 2025. 02. 002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对斑块的稳定具有决定性作用。流体剪切力、斑块结构应力和基质刚度所构成的力学微环境是介导斑块内血管生成的重要生物力学因素。血管内皮细胞响应力学信号,通过力-化学信号转导机制,参与斑块内血管生成。文章总结了力学因素调控斑块内血管新生的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2025, 33(2):169-177.DOI: 10. 20039/ j. cnki. 1007-3949. 2025. 02. 011
摘要: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全面了解内皮功能障碍机制可为防治As提供新的视角。近年来,基因组和转录组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研究者深入地探索内皮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介导的竞争性内源RNA(ceRNA)调控网络,在内皮功能障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lncRNA充当微小RNA(miRNA)的“分子海绵”,通过与miRNA结合,阻断miRNA对下游靶基因信使RNA(mRNA)转录后的抑制作用,从而调节内皮细胞(EC)的功能和表型转换。lncRNA/miRNA/mRNA之间的相互作用广泛参与EC的炎症反应、凋亡、自噬及新生血管形成和内皮-间质转化(EndMT)等病理生理的调节,表明其可能成为As潜在治疗靶点。
2025, 33(2):178-184.DOI: 10. 20039/ j. cnki. 1007-3949. 2025. 02. 012
摘要: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失衡可促进心血管疾病的进展。苯乙酰谷氨酰胺是一种肠道菌群苯丙氨酸代谢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苯乙酰谷氨酰胺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其参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因此,针对苯乙酰谷氨酰胺的干预措施有望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策略。该综述重点关注苯乙酰谷氨酰胺在几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025, 33(3):185-193, 201.
摘要:液-液相分离是细胞内生物分子凝聚形成无膜细胞器的重要过程,在细胞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液-液相分离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并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该文介绍了液-液相分离的概念和机制,深入探讨了液-液相分离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总结了液-液相分离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进展,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2025, 33(3):219-226.
摘要:目的]研究低压低氧对巨噬细胞坏死性凋亡和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源性巨噬细胞,分为对照组(21%氧浓度)和低氧组(3%氧浓度),48 h后检测细胞坏死性凋亡,Western blot测定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选用健康雄性ApoE-/-小鼠,予以高脂饮食喂养,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压低氧组,16周后检测小鼠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HE染色观察粥样斑块面积和坏死核心大小,Masson染色检测斑块内胶原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斑块中巨噬细胞数量和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结果]低氧引起巨噬细胞坏死性凋亡增加(P<0.01),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rostatin-1(Nec-1)可减少低氧导致的细胞死亡(P<0.05);低氧导致巨噬细胞中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1(ADAR1)的表达减少(P<0.01),Z型核酸结合蛋白1(ZBP1)、磷酸化受体结合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RIPK3)和磷酸化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p-MLKL)的表达增多(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低压低氧组ApoE-/-小鼠的血脂水平无显著改变(P>0.05),血清炎症因子水平(TNF-α、IL-1β、IL-6和MCP-1)升高(均P<0.0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增加(P<0.05),斑块内坏死核心面积增加、胶原含量减少、巨噬细胞数量增加、ADAR1表达减少、ZBP1和p-MLKL表达增多(均P<0.01)。 [结论]低压低氧引起巨噬细胞中ADAR1/ZBP1表达失衡,激活RIPK3/MLKL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坏死性凋亡,增加斑块坏死核心面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增加。
2025, 33(3):251-256.
摘要: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类型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肾素和醛固酮水平升高,肾功能异常以及药物难以控制的难治性高血压。该文报道了1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导致的难治性高血压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该患者为中年男性,在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盐酸特拉唑嗪、厄贝沙坦、卡维地洛、琥珀酸美托洛尔和盐酸地尔硫卓等药物的情况下,仍不能控制血压在理想范围内,需硝酸甘油持续泵入降压。进一步查肾动脉血管成像提示左肾动脉起始处重度狭窄,在接受肾动脉狭窄处支架植入术后,仅口服盐酸特拉唑嗪、苯磺酸氨氯地平及盐酸地尔硫卓,血压即可控制达标。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众多,该文就肾动脉狭窄这一常见病因作为切入点展开论述,以加深对继发性高血压的认识和理解,减少漏诊或误诊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