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2(3):211-216.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颈动脉狭窄以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9例2017年1月—2021年1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患者。通过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评估最狭窄颈动脉轴层以及对侧同一轴层的血管周围脂肪密度;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指南对狭窄程度进行分度;回顾病史明确是否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 [结果]患者颈动脉狭窄侧的周围脂肪密度比狭窄对侧高4.2%(P<0.001),且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随狭窄严重程度加重而增加。在狭窄侧,有症状组患者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比无症状组高6.25%(P=0.015)。在无症状患者中,1年内发生狭窄侧相关脑血管结局事件组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比未发生患者组高12.4%(P=0.017),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两组差异因素结果仍具有统计学差异(OR=1.060,95%CI:1.006~1.117,P=0.028)。 [结论]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以及再发狭窄侧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结局事件患者的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高。
2023, 31(10):872-878.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CT灌注(CTP)成像对重度颈动脉狭窄(CAS)患者保守治疗的反应性评估价值。 [方法]选取重度CAS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保守治疗,根据1年内是否出现脑缺血性疾病分为低反应组和高反应组。对比两组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MTT)、局部达峰时间(rTTP),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保守治疗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分析rCBV、rCBF、rTTP、rMTT对保守治疗反应性的评估价值,并进行决策曲线及临床影响曲线验证。 [结果]随访1年,90例重度CAS患者脱落2例,有效随访88例,未发生脑缺血相关并发症65例(高反应组),发生脑缺血性疾病23例(低反应组),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例(17.05%),脑梗死8例(9.09%);治疗3个月,两组rCBF大于治疗前,rMTT、rTTP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低反应组rCBF小于高反应组,rMTT、rTTP大于高反应组(P<0.05);应用Cox回归模型筛选出的收缩压、尿酸、rCBF、rMTT、rTTP构建重度CAS患者保守治疗反应性列线图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896;校正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预测保守治疗反应性与实际保守治疗反应性吻合度较高;在阈值为0.16~0.95范围内,列线图模型联合评估重度CAS患者保守治疗反应性的净受益率优于单独检测;在阈值概率为0.41时,被联合检测方案划分为高风险的人数与真阳性例数基本达到一致。 [结论]CTP成像参数与重度CAS患者治疗反应性关系密切,可为临床早期评估治疗反应性提供参考,有助于确保患者获益。
2018, 26(2):186-189, 193.
摘要:目的 探讨症状性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颅内血管侧枝循环开放程度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短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AS术的111例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资料,评估术前及术后脑血管侧枝循环的建立程度,以及对术后短期随访结果的影响。 结果 侧枝循环良好组为53例,侧枝循环差组为58例。侧枝循环良好组中,颈动脉严重狭窄、前交通动脉开放以及软脑膜动脉开放的比率明显高于侧枝循环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患者的比例明显低于侧枝循环差组(P<0.05);CAS术后出现2例脑出血患者,均在侧枝循环良好组,所有患者随访1年,有3例患者再发脑梗死,均为侧枝循环差组病例。侧枝循环良好组术前及术后1年的NIHSS及mRS评分均明显低于侧枝循环差组。 结论 良好的侧枝循环可明显改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的神经功能,可能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脑梗死的保护因素。
2018, 26(3):260-264.
摘要:目的 探讨短暂性单眼视野缺损眼部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规律及颈内动脉狭窄的特点。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因短暂性单眼视野缺损(TMVL)就诊患者(共30例)的临床资料(TMVL组)。同时采集非视网膜缺血性病变的正常志愿者临床资料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均行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参数包括收缩峰流速、舒张峰流速、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同时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测量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程度。 结果 TMVL组眼动脉收缩峰流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28.40±3.69 cm/s比32.58±2.75 cm/s P=0.000),舒张峰流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6.10±1.70 cm/s比7.35±1.49 cm/s,P=0.001);TMVL组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峰流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8.38±1.68 cm/s比9.92±2.30 cm/s,P=0.005),舒张峰流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2.35±0.80 cm/s比2.88±0.62 cm/s,P=0.007);TMVL组睫状后动脉收缩峰流速较正常对照组收缩峰流速明显下降(10.01±2.25 cm/s比11.43±1.69 cm/s,P=0.008),舒张峰流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3.30±1.16 cm/s比4.14±1.06 cm/s,P=0.006)。 TMVL组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在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动脉较正常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TMVL组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比例(约占63.33%)较正常对照组(10.00%)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结论 TMVL患者较正常对照组眼部血流明显下降,而颈内动脉发生中、重度狭窄概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2017, 25(4):378-382.
摘要: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虹吸部钙化积分与颈内动脉起始部血管狭窄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行颈颅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计算颈内动脉虹吸部钙化积分,根据钙化积分依次分为钙化0分组、钙化1~199分组、钙化200~399分组、钙化400~599分组及钙化 ≥600分组。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NASCET)标准对颈内动脉起始部部血管狭窄分级;分析颈内动脉虹吸部钙化积分与颈内动脉起始部血管狭窄的关系。 结果 216例患者432条血管中,382 条血管发现虹吸部钙化,其中钙化1~199分组、200~399分组、400~599分组和≥600分组分别为70、100、112、100条。钙化 1~199分组、200~399分组、400~599分组和≥600分组中发现颈内动脉起始部血管狭窄分别为18(25.7%)、78(78.0%)、106(94.6)、98(98.0%),经卡方检验分析显示,除外总钙化分数0分组与≥600分组,余各组间比较颈内动脉起始部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与虹吸部钙化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0 分组及钙化1~199 分组颈内动脉起始部血管狭窄以轻度为主;钙化200~399 分组以轻~中度为主;钙化400~599 分组及钙化≥600 分组以重度为主(均P<0.05);同时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颈内动脉起始部血管的狭窄程度与颈内动脉虹吸钙化形态呈显著正相关(r=0.721,P<0.01)。 结论 颈内动脉虹吸部钙化积分分值越高,颈内动脉起始部血管狭窄的发生率越高,检测颈内动脉虹吸部钙化积分,可以作为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的有效依据。
2013, 21(06):527-531.
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早期内皮祖细胞和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变化与颈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入组对象60例,根据全脑血管造影术分成颈动脉狭窄组40例(其中轻度狭窄组20例,中重度狭窄组20例),对照组20例。在全脑血管造影术中抽取患者股动脉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培养至7天和21天鉴定为早期内皮祖细胞、晚期内皮祖细胞,计数细胞集落数量并分别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法和HFN培养板测定早期内皮祖细胞、晚期内皮祖细胞的增值、迁移、黏附功能。结果 颈动脉狭窄组患者吸烟、高血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而年龄、性别、血糖、总胆固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狭窄组外周血早期内皮祖细胞、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均下降(P<0.05),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与功能改变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 颈动脉狭窄患者外周血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受损,其数量与功能变化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检测晚期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可间接预测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
2013, 21(07):619-622.
摘要:目的 研究颈动脉狭窄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2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头颅核磁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9例, 按照病情是否加重(NIHSS评分)分成进展性脑卒中组(进展组)141例和非进展性脑卒中组(非进展组)98例,两组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在进展组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进展组。颈动脉狭窄与进展性脑卒中呈相关性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颈动脉狭窄是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64,95%CI: 0.064~1.260OR 0.163,95%CI: 0.036~0.743OR0.006,95% CI: 0.036~0.568)。结论 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观察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可预测脑卒中的发生发展。
2012, 20(4):356-36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心磷脂抗体(A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2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性检测患者清晨空腹血清中ACA,间接免疫荧光法定性检测ANCA。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ACA阳性组、ANCA阳性组和阴性对照组(ACA和ANCA均为阴性),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三组的IMT、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急性脑梗死ACA阳性组和ANCA阳性组左、右两侧IMT值高于阴性对照组(p<0.001);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率(88.68%和85.71%比54.71%)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7)。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ACA、ANCA与IMT、颈动脉狭窄有关。
2006, 14(12):1061-1064.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10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颅外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的评价。方法收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5例,按年龄段分为青中年组、中老年组和老年组,同时设无明显临床症状者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接受颅外颈部磁共振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分析比较其血管狭窄情况。结果105例有临床症状者(127个部位)颅外颈部动脉各部位狭窄发生率为椎动脉起始端狭窄31.49%、椎动脉远端颅内段狭窄18.11%、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和全程细窄18.11%、椎动脉迂曲走行伴有椎动脉局限性硬化狭窄16.53%、颈内动脉硬化狭窄12.60%、颈总动脉硬化狭窄3.15%,同时合并2个以上部位狭窄者17例(39个部位)。按不同年龄分组,各部位狭窄发生率按上述顺序分别为:青中年组30.77%、25.64%、28.21%、7.69%、7.69%和0%;中老年组36.59%、19.51%、14.63%、17.07%、9.76%和2.44%;老年组27.66%、10.64%、12.76%、23.40%、19.15%和6.38%。结论颅外颈部动脉病变中椎动脉起始端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部位;随年龄增长,椎动脉及颈动脉硬化狭窄发生率增加;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外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2005, 13(1):94-96.
摘要: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检测颈内动脉颅外段轻度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110例颈内动脉颅外段轻度狭窄(<5 0 % )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结果 经颅多普勒检测颈动脉轻度狭窄平均流速的敏感性为88.3% ,收缩期峰流速的敏感性为92 .6 % ,特异性为97.3%。动脉硬化斑块的长度和厚度与血流速度相关(r =0 .34,P<0 .0 5和r =0 .4 8,P<0 .0 1)。狭窄面积2 1%~4 9%组的血流速度高于<2 0 %组,但无明显差异(P>0 .0 5 )。结论 采用经颅多普勒评价颈内动脉颅外段的动脉硬化斑块和轻度狭窄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