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11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miR-152-3p调控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表达对过氧化氢诱导的内皮祖细胞凋亡的影响

      2022, 30(12):1033-1039.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12.004

      关键词:miR-152-3p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过氧化氢内皮祖细胞细胞凋亡
      摘要 (909)HTML (0)PDF 13.20 M (681)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R-152-3p靶向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TXNIP)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内皮祖细胞(EPC)凋亡的影响。 [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与鉴定EPC,建立H2O2诱导的EPC损伤模型(500 μmol/L H2O2处理8 h),RT-qPCR检测EPC中miR-152-3p表达;EPC中过表达miR-152-3p或抑制TXNIP表达或同时过表达miR-152-3p和TXNIP,再使用500 μmol/L H2O2处理8 h,分别检测miR-152-3p表达水平、细胞凋亡率及TXNIP、Bax、Bcl-2、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52-3p与TXNIP的关系。 [结果]从健康人外周血成功分离EPC,miR-152-3p在H2O2诱导的EPC中表达减少65.0%(P<0.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EPC凋亡率及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增加895.1%、352.0%、290.3%,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79.4%(均P<0.001);与miR-NC组相比,miR-152-3p mimic组EPC凋亡率及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55.7%、60.9%、56.8%(P<0.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增加389.5%(均P<0.001);与si-NC组相比,si-TXNIP组EPC凋亡率及TXNIP、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40.2%、57.5%、59.8%、55.4%(均P<0.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增加313.0%(P<0.001);与miR-152-3p mimic+pcDNA组相比,miR-152-3p mimic+TXNIP组EPC凋亡率及TXNIP、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增加86.8%、184.8%、137.7%、109.2%(P<0.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69.1%(P<0.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iR-152-3p可靶向负调控TXNIP表达。 [结论]miR-152-3p在H2O2诱导的EPC中低表达,过表达miR-152-3p可通过靶向抑制TXNIP表达抑制H2O2诱导的EPC凋亡。

    • miR-21/PTEN/Akt参与白藜芦醇促EPC的体外成血管能力

      2021, 29(1):48-53.

      关键词:白藜芦醇内皮祖细胞miR-21PTENAkt
      摘要 (501)HTML (0)PDF 7.61 M (732)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miR-21及其下游PTEN/Akt信号通路在白藜芦醇促进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体外成血管能力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四肢骨髓的单个核细胞,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EGM-2MV完全培养基中诱导分化成EPC,实验用3~5代的EPC。白藜芦醇(20 μmol/L)干预12 h后,采用Matrigel胶检测EPC的体外成血管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1及PTEN基因的表达情况;干扰miR-21表达后检测EPC的体外成血管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21对PTEN的靶向调控;Western blot检测PTEN蛋白表达情况以及Akt磷酸化水平。结果 白藜芦醇(20 μmol/L)明显促进EPC的体外成血管能力(P<0.05),抑制了miR-21(P<0.01)的表达,然而却促进了miR-21下游靶基因PTEN的基因(P<0.01)及蛋白表达(P<0.05),进而抑制PTEN下游信号分子Akt的磷酸化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iR-21可与PTEN mRNA的3′UTR靶向结合(P<0.01)。结论 miR-21调控了白藜芦醇促EPC的体外成血管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PTEN/Akt信号通路来发挥的,该研究结果揭示了白藜芦醇调控EPC功能一种新的细胞内信号机制。

    • 高血压亚急症患者血管功能异常及与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变化的关系

      2020, 28(6):507-512.

      关键词:高血压亚急症内皮祖细胞内皮功能
      摘要 (704)HTML (0)PDF 3.95 M (746)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亚急症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功能的改变以及一氧化氮(NO)、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与EPC功能的关系。方法 招募高血压亚急症患者13例,血压正常者20例(对照组),取外周血提取原代EPC培养后以Transwell小室和CCK-8法评估EPC的迁移、黏附和增殖能力,通过检测FMD、血浆和EPC分泌的NO、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评估血管内皮功能。结果 高血压亚急症组与对照组相比,EPC细胞功能(包括迁移、增殖和黏附能力)明显下降(P<0.05);血浆及EPC分泌的NO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血浆及EPC分泌NO水平均与EPC迁移、黏附和增殖能力呈明显的线性关系(P<0.05);FMD与EPC迁移、黏附和增殖能力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两组血浆和EPC分泌的GM-CSF、VEGF、IL-6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相对血压正常者,高血压亚急症人群的EPC功能(迁移、黏附和增殖)明显下降,且NO水平和FMD均与EPC功能正相关。

    • 抑制糖原合酶激酶活性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内皮祖细胞功能

      2020, 28(9):744-748.

      关键词:糖原合酶激酶3β内皮祖细胞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增殖细胞迁移黏附
      摘要 (474)HTML (0)PDF 4.51 M (695)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抑制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活性对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增殖、迁移及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As小鼠模型,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As小鼠骨髓源EPC,基因转染法转染抑制GSK3β活性的重组缺陷型腺病毒(基因转染组)至对数生长期的EPC。采用镜下计数法、MTT法、改良Boyden小室迁移试验及黏附试验法测定GSK3β活性对As小鼠EPC数量、增殖、迁移及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s小鼠EPC数量显著减少,细胞增殖、迁移及黏附能力明显受损(P<0.01,n=5)。与As组比较,抑制GSK3β活性的基因转染组EPC数量(P<0.01,n=5)及增殖能力(P<0.05,n=5)显著增加,EPC的迁移功能及黏附功能均明显改善(P<0.01,n=5)。结论 抑制GSK3β活性可增加As小鼠EPC数量并显著改善其增殖、迁移及黏附功能。

    • t-PA基因修饰的内皮祖细胞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

      2019, 27(3):204-210.

      关键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内皮祖细胞急性心肌梗死
      摘要 (894)HTML (0)PDF 5.57 M (904)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修饰的脐血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治疗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体外扩增EPCs,将构建的t-PA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脐血EPCs,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实验随机分为PBS组、空载体EPCs组、单纯EPCs组和t-PA EPCs组。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术后3 h开始移植治疗,t-PA EPCs组、EPCs组和空载体EPCs组静脉注射t-PA基因转染的EPCs、单纯EPCs和空载体EPCs。移植4周后,采用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及检测血浆N末端B型脑钠钛前体(NT-Pro-BNP)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2/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表达水平;移植8 h后,ELISA法检测血清中t-PA、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和纤维蛋白原(Fib)表达情况。结果 与PBS组、空载体EPCs组以及单纯EPCs组比较,t-PA基因修饰EPCs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大鼠的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各参数改善最为显著;t-PA EPCs组NT-Pro-BNP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组;t-PA EPCs组VEGF和TIMP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相反,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组。t-PA EPCs组t-PA、D-二聚体表达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而PAI-1、Fib表达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结论 t-PA基因修饰的EPCs移植能有效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其具体治疗作用与其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管新生、抑制心室重构、抑制血栓形成或增加溶栓作用等有关。

    • 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变化及功能的研究

      2019, 27(8):694-699.

      关键词:冠心病内皮祖细胞纤溶黏附炎症
      摘要 (891)HTML (0)PDF 4.68 M (749)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PC)变化及其纤溶、黏附和炎症因子表达。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57例(冠心病组)和对照组30例,提取EPC进行数量和细胞集落的比较。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底物发光法检测EPC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浓度和活性。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EPC的tPA、PAI、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EPC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形成细胞集落数、细胞增殖能力也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EPC分泌的tPA含量和活性明显下降(P<0.05),PAI含量和活性明显升高(P<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EPC的tPA、PPARγ mRNA表达减弱,PAI、VCAM-1、ICAM-1 mRNA表达增强(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循环EPC数量减少,纤溶功能减低,黏附和炎症因子表达增强,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 GTP环化水解酶I/四氢生物蝶呤通路对高血压内皮祖细胞体外活性和体内再内皮化能力的调节

      2018, 26(3):265-272.

      关键词:高血压内皮祖细胞再内皮化GTP环化水解酶I四氢生物蝶呤
      摘要 (1109)HTML (0)PDF 6.12 M (1064)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GTP环化水解酶I/四氢生物蝶呤信号通路对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的调节。 方法 分别纳入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19例,采集外周血进行内皮祖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评估其迁移、增殖、黏附活性;建立裸鼠动脉损伤模型并移植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内皮祖细胞,评估内皮祖细胞修复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并检测内皮祖细胞GTP环化水解酶I/四氢生物蝶呤通路及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凝血酶敏感蛋白1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基因干扰、基因转染或药物阻滞干预,进一步证实该信号通路对内皮祖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结果 高血压患者内皮祖细胞体外活性及体内再内皮化功能降低,且内皮祖细胞GTP环化水解酶I/四氢生物蝶呤通路及其下游信号分子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的mRNA表达水平亦下降,而凝血酶敏感蛋白1 mRNA表达水平则升高。抑制该信号通路的表达可削弱内皮祖细胞的体外活性及再内皮化功能。 结论 研究证实GTP环化水解酶I/四氢生物蝶呤通路可通过凝血酶敏感蛋白1及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环磷酸鸟苷系统调节高血压患者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及体内功能。

    • 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内皮祖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2018, 26(4):419-423.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祖细胞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摘要 (1021)HTML (0)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阐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状况,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易于探及检查,已被证实可作为了解和评估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经研究证实,内皮祖细胞可修复受损内膜,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本文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以及内皮祖细胞对该病发生发展的作用进行概括和总结,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与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 绝经后期超重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与内皮功能的关系

      2018, 26(6):605-610.

      关键词:超重绝经后期内皮祖细胞内皮功能
      摘要 (825)HTML (0)PDF 4.69 M (748)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绝经后期超重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关系。方法 招募绝经后期体重正常女性20例,绝经后期超重女性20例,体重正常男性20例和超重男性20例,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和KDR双标阳性循环EPC水平,ac-LDL及lectin荧光标记方法评估体外培养的EPC数量,MTT法和Transwell小室评估EPC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内皮功能通过FMD测量。结果 四组人群循环EPC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超重男性相比,绝经后期超重女性EPC功能及F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体重正常人群相比,超重人群FMD明显下降(P<0.05),EPC的迁移和增殖能力明显减弱(P<0.05)。循环EPC的迁移和增殖功能与FMD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45,P<0.05;r=0.52,P<0.05)。结论 绝经后期超重女性FMD和循环EPC数量及功能没有得到保留,且明显减弱。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通过eNOS途径调节颈动脉狭窄患者内皮祖细胞功能

      2017, 25(2):159-164.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颈动脉狭窄
      摘要 (1036)HTML (0)PDF 4.83 M (934)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与内皮祖细胞(EPC)的相互关系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EPC的调节作用及其主要机制。方法 入选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为颈动脉狭窄组,同时入选健康对照者11名为对照组。根据脑血管造影结果,颈动脉狭窄组又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测定研究对象的血清IGF-1浓度。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用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EGM2)培养,双染法鉴定EPC。实验分为4组:未处理组、IGF-1组、IGF-1+氮-硝基-左旋-精氨酸甲基酯(L-NAME)组、L-NAME组,使用EGM2培养细胞2~3周,分别测定各组EPC的增殖、黏附功能。结果 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形成EPC集落数量越少(P<0.05),血清IGF-1浓度也越低,并且随着狭窄程度增加,EPC增殖、黏附能力降低。功能实验显示IGF-1组EPC功能明显高于未处理组(P<0.01),IGF-1+L-NAME组未见明显差异,L-NAME组低于未处理组。IGF-1组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明显高于未处理组,IGF-1+L-NAME组未见明显差异,L-NAME组低于未处理组。结论 EPC对颈动脉狭窄可能具有保护作用,IGF-1可能通过影响eNOS的合成增强EPC的功能。

    上一页123456
    共12页111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