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3(1):45-50.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PRACTICE研究),该研究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6年12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5 250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FT3及肌酐等相关指标,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定期随访,首要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次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有3 109名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FT3基线值将患者分为FT3正常组(FT3:3.65~6.8 pmol/L,1 446例)和低FT3组(FT3<3.65 pmol/L,1 663例)。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两组患者随访结局的危险因素。 [结果]与FT3正常组相比,低FT3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均明显增加(P<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低FT3组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的累计风险增加(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FT3正常组相比,低FT3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了1.639倍(HR=2.639,95%CI:1.385~5.348,P=0.007),而心源性死亡在多因素调整后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125)。 [结论]血清FT3水平降低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全因死亡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2025, 33(2):125-134.DOI: 10. 20039/ j. cnki. 1007-3949. 2025. 02. 005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预后营养指数(PNI)对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 [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391例CHD合并T2DM患者临床资料,随访1年,根据有无MACE发生,分为MACE组(n=99)与非MACE组(n=292)。采用随机数字法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n=273)及验证集(n=118),依据训练集患者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n=67)组和非MACE组(n=206)。采用Lasso回归筛选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DCA)及临床影响曲线(CIC),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Lasso回归显示,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空腹血糖(FBG)、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脂蛋白(a)[Lp(a)]、PNI是CHD合并T2DM发生MACE的预测因素。基于上述预测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训练集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8(95%CI:0.778~0.898),验证集的AUC为0.872(95%CI:0.803~0.942),模型的区分度良好;校准曲线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C值分别为0.838、0.872,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决策曲线及临床影响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CHD合并T2DM患者发生MACE的净收益率较高,临床实用性较强。 [结论]PNI是CHD合并T2DM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基于PNI等预测因子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于预测CHD合并T2DM患者发生MACE方便临床使用,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5, 33(2):144-150.DOI: 10. 20039/ j. cnki. 1007-3949. 2025. 02. 007
摘要: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联合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在评价无心肌梗死的冠心病三支血管病变(TVCAD)患者右心房功能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无心肌梗死的TVCAD患者56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两组:狭窄率50%~75%组28例、狭窄率≥75%组28例。另外,筛选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运用RT-3DE检查获得右心房容积参数(RAVmax、RAVmin、RAVp),并计算右心房被动射血分数(RAPEF)、右心房主动射血分数(RAAEF)及右心房最大容积指数(RAVImax)。运用2D-STI测量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右心房应变率(RASRs、RASRe、RASRa)。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2D-STI参数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Gensin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2D-STI、RT-3DE以及二者联合使用对无心肌梗死的TVCAD患者右心房功能的诊断价值。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狭窄率50%~75%组RAPEF、RASRe减低,RAAEF、RASRa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狭窄率50%~75%组相比,狭窄率≥75%组RAPEF、RASRs、RASRe及RASRa减低,RAVmax、RAVmin、RAVp、RAVImax、RAAEF升高(均P<0.05)。狭窄率50%~75%组、狭窄率≥75%组2D-STI参数与NT-proBNP及Gensini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2D-STI、RT-3DE及二者联合应用对无心肌梗死的TVCAD患者右心房功能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48、0.8917、0.9564,两种方法联合使用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单独使用,且2D-STI优于RT-3DE。 [结论]评价无心肌梗死的TVCAD患者右心房功能时,2D-STI联合RT-3DE的诊断效能高于单独使用,并且2D-STI优于RT-3DE。
2025, 33(3):244-250.
摘要:目的]检测冠心病(CHD)并发心力衰竭(HF)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患者血清心肌营养素1(C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样蛋白3(ANGPTL3)水平的变化,并分析两者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于医院行PCI术的CHD并发HF患者199例。比较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患者术前血清CT-1和ANGPTL3水平;PCI后随访统计预后情况,将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其余纳入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一般资料及血清CT-1和ANGPTL3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HD并发HF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血清CT-1和ANGPTL3单独及联合的预测价值。 [结果]与心功能Ⅰ级患者比较,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患者血清CT-1和ANGPTL3水平升高(P<0.05);与心功能Ⅱ级患者比较,Ⅲ级和Ⅳ级患者血清CT-1和ANGPTL3水平升高(P<0.05);与心功能Ⅲ级患者比较,Ⅳ级患者血清CT-1和ANGPTL3水平升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T-1和ANGPTL3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518,95%CI:0.408~0.613,P<0.001;r=0.737,95%CI:0.666~0.794,P<0.001)。患者预后不良率17.93%。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血清CT-1和ANGPTL3水平升高(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吸烟、糖尿病、病变血管数量≥3支、院外不规律用药、血清CT-1和ANGPTL3水平是CHD并发HF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T-1和ANGPTL3联合预测CHD并发HF患者预后不良的灵敏度和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它们单独预测,特异度与单独预测基本相当。 [结论]血清CT-1和ANGPTL3水平在CHD并发HF行PCI术患者中异常升高,两者与患者心功能及预后密切相关。
2024, 32(1):57-64.
摘要:目的]探究D-二聚体和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水平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短期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收集2019年4月─2020年6月在黄冈市中心医院首次诊断为冠心病的316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期间患者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其分为MACE组(n=52)和非MACE组(n=264),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依据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通过曲线拟合和阈值效应分析确定D-二聚体和sRAGE水平的阈值效应,并通过Kaplan-Meier曲线评估D-二聚体和sRAGE水平对MACE发生的影响。 [结果]术后一年期间,纳入的31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有52例(16.46%)发生MACE。MACE组患者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占比、糖尿病占比、GRACE评分、支架数目、载脂蛋白(Apo)B、ApoB/Apo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以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非MACE组,sRAGE水平低于非MAC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GRACE评分、高Lp(a)及高D-二聚体水平为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高sRAGE水平为保护因素(P<0.05)。曲线拟合发现,随着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以及sRAGE水平的降低,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概率呈上升趋势。Kaplan-Meier曲线显示,较高D-二聚体水平的患者MACE的发生概率显著高于低D-二聚体水平的患者(P<0.001),较低sRAGE水平的患者MACE的发生概率显著高于高sRAGE水平的患者(P<0.001)。依据预后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其一致性指数为0.796(95%CI:0.723~0.834),ROC曲线AUC为0.851(95%CI:0.806~0.892),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结论]高D-二聚体及低sRAGE水平是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重要危险因素,且对术后短期不良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4, 32(1):87-92.
摘要:T-钙黏蛋白(T-cad)是一种新发现的脂联素受体,可以与脂联素六聚体和高分子质量多聚体结合。T-cad在体内许多组织中广泛表达,尤其是心血管系统。T-cad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具有抑制细胞凋亡、阻止动脉粥样硬化、限制血管内膜增生、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生长因子分泌、促进肌肉再生的作用。因此,探讨T-cad在冠心病中的作用机制,或许能为冠心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4, 32(2):133-140.
摘要: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联合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中的右心室自动应变定量技术(Autostrain RV)评估冠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右心室功能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132例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未发现有大于50%冠状动脉狭窄的对照组、冠心病未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组(单纯冠心病组)及冠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组,对三组研究对象进行常规超声测量、Autostrain RV技术分析以及RT-3DE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纯冠心病组、冠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组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心肌纵向应变(Basal RVFWSL)、右心室游离壁中间段心肌纵向应变(Medial RVFWSL)、右心室游离壁心尖段心肌纵向应变(Apical RVFWSL)、右心室游离壁纵向应变(RVFWSL)、右心室四腔整体纵向应变(RV4CSL)、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室每搏量(RVSV)及右心室每搏量指数(RVSVI)均降低,右心室收缩期末容积(RVESV)及右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RVESVI)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2D-STI各参数中RVFWSL指标以及RT-3DE各参数中RVEF指标诊断效能较高;2D-STI RVFWSL指标与RT-3DE RVEF指标联合诊断效能更高,灵敏度为90.9%,特异度为95.3%。 [结论]RT-3DE联合Autostrain RV技术可提高评估冠心病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右心室功能损伤的准确性,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临床应用价值高。
2024, 32(3):235-242.
摘要:目的]研究泰安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ABCB1、PON1基因型分布特点及与氯吡格雷抵抗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在泰安市中心医院住院且服用氯吡格雷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94例,运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YP2C19*2(rs4244285)、CYP2C19*3(rs4986893)、CYP2C19*17(rs12248560)、ABCB1(rs1045642)、PON1(rs662)基因型。 [结果]泰安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基因型主要是野生纯合型(GG),其中CYP2C19*2 GG基因型频率为48.0%,CYP2C19*3 GG基因型频率为89.6%,CYP2C19*17 CC基因型频率为97.0%;ABCB1基因型主要是突变杂合型(CT),基因型频率为46.8%;PON1基因型主要是突变杂合型(AG),基因型频率为47.1%。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ABCB1、PON1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分布在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泰安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等位基因频率及代谢型分布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在纳入研究的594名患者中,综合评价患者氯吡格雷抵抗风险度≥2的患者有287例,约占患者总数的48.3%,表明48.3%的患者常规剂量服用氯吡格雷后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其中在风险度≥2的287例患者中,有46例CYP2C19代谢类型为正常代谢型,约占患者总数的7.7%。 [结论]泰安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ABCB1、PON1基因型存在多态性,ABCB1、PON1基因多态性会对约7.7%的患者用药指导结果有影响。
2024, 32(6):514-520.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4.06.008.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结合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衍生的血管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与斑块信息评估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术前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及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筛选出206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使用半自动斑块分析软件测量斑块及管腔的定量指标和斑块周围FAI,手动勾画距冠状动脉开口处10 mm起始长为40 mm的冠状动脉并测量冠状动脉周围FAI。比较心肌缺血(FFR≤0.8)和非心肌缺血(FFR>0.8)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斑块特征、斑块周围FAI和冠状动脉周围FAI的差异,通过ROC曲线评估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结合斑块周围FAI、冠状动脉周围FAI和斑块特征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 [结果]206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分为FFR≤0.8组(50例)和FFR>0.8组(156例)。FFR≤0.8组患者的斑块周围FAI均值为-69.28±5.65 HU,显著高于FFR>0.8组的-80.10±7.75 HU(P<0.001)。使用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包括XGBoost、随机森林和逻辑回归模型,这些模型诊断心肌缺血的准确率均超过0.8。其中,XGBoost模型表现最佳,准确率达到0.903,F1值为0.774,AUC为0.931,表明其在诊断心肌缺血中具有高度的有效性。 [结论]FAI结合机器学习算法XGBoost模型是诊断心肌缺血的新方法,在评估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中具有更良好的诊断价值。
2024, 32(11):963-971.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LP-C)和甘油三酯(TG)水平与中年人群发生冠心病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439例中年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组(190例)和对照组(249例)。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血脂谱计算RLP-C。采用双变量Spearman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RLP-C、TG与中年人群发生冠心病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RLP-C、TG对中年人群发生冠心病的预测效度。 [结果]冠心病组年龄大于对照组,男性占比、吸烟史占比、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LP-C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LP-C、TG、LDLC与中年人群发生冠心病呈正相关关系(r=0.227、0.279、0.105,P均<0.05);HDLC与中年人群发生冠心病呈负相关关系(r=-0.34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论作为连续变量还是分类变量,RLP-C、TG均是中年人群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DLC是中年人群发生冠心病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与最低四分位数组比较,RLP-C位于第3、4四分位数组的人群发生冠心病的OR(95%CI)分别为2.648(1.364~5.144)、2.847(1.468~5.520);TG位于第3、4四分位数组的人群发生冠心病的OR(95%CI)分别为3.043(1.520~6.092)、3.520(1.811~6.842)。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显示,RLP-C、TG与冠心病呈正非线性相关关系(P总体均<0.001,P非线性=0.002、0.001)。亚组分析显示,女性人群RLP-C、TG与冠心病的关系较男性人群更为显著。ROC曲线分析显示,RLP-C、TG预测总体人群发生冠心病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32(0.580~0.685)(P<0.001)、0.663(0.612~0.713)(P<0.001);预测女性人群发生冠心病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735(0.659~0.811)(P<0.001)、0.740(0.666~0.813)(P<0.001)。 [结论]RLP-C、TG是中年人群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与发生冠心病的相关性大于LDLC,有可能成为冠心病防治的主要靶点,应引起临床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