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6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中的价值

      2014, 22(1):32-36.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诊室血压
      摘要 (1487)HTML (0)PDF 1.23 M (1435)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动态血压及诊室血压评价慢性肾脏病(CKD)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就诊的225例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收集并分析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实验室检查及血压资料。结果 (1) 诊室血压监测和动态血压监测均随着肾功能恶化,血压达标率下降。其中诊室收缩压达标率CKD5期较CKD1~2期下降有统计学意义(18.3%比36.6%,P<0.05),动态血压监测平均血压、日间收缩压、夜间血压达标率CKD5期较CKD1~2期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CKD1~2期患者动态血压高血压检出率高于诊室血压高血压检出率(79.6%比61.3%,P0.038),而CKD5期患者动态血压高血压检出率低于诊室血压高血压检出率(83.5%比93.0%,P0.029)。结论 (1) 随着肾功能恶化,CKD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逐渐降低;(2)仅使用诊室血压评价CKD患者血压是否达标及昼夜血压达标情况存在不当,推荐CKD合并高血压患者使用动态血压监测。

    • 不同动态血压相关动脉硬化指数与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

      2013, 21(10):907-911.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动脉硬化指数;肾损害
      摘要 (1416)HTML (0)PDF 1.35 M (1390)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四种动态血压相关动脉硬化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早期肾损害指标间的相关性和预测早期肾损害能力的优劣。方法 选取253例EH患者为研究对象,获取四种动态血压相关动脉硬化指数(24h PP、PPI、AASI、S-AASI)和早期肾损害指标(mA1b、eGFR)等。分析四种指数与早期肾功能受损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四种指数在预测和评估早期肾功能受损的价值。结果 偏相关分析显示,24h PP、PPI、AASI、S-AASI与mA1b/Cr呈正相关(r分别为0.470、0.448、0.613和0.632,P<0.05);与eGFR呈负相关(r分别为-0.308、-0.254、-0.399和-0.352,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24h PP、PPI、AASI、S-AASI是影响eGFR的相关因素。四种动态血压相关动脉硬化指数ROC曲线下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S-AASI、AASI、24h PP和PPI(AUC分别为0.692、0.686、0.681和0.655),其诊断的准确度均为中等,其中S-AASI灵敏度最高,而PPI的特异度最高。结论 四种动态血压相关动脉硬化指数对EH早期肾脏损伤的预测价值相似。

    • 反杓型血压节律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脏功能受损更显著

      2011, 19(3):262-262.

      关键词: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血压节律心脏功能和结构
      摘要 (1115)HTML (0)PDF 960.07 K (1152)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压异常节律变化类型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对94名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行心脏超声多普勒检查。根据血压类型进行分组,观察不同血压类型的规律性变化,并将非杓型及反杓型血压类型与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24 h动态血压结果表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异常血压类型占93%;其中,非杓型血压类型占58%,反杓型血压类型占35%。反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比较,主动脉根部内径(31.36±5.12 mm,26.57±4.49 mm)、室间隔厚度(11.21±2.50 mm,9.66±1.13 mm)、左室后壁厚度(9.76±1.41mm,9.02±1.02 mm)、每搏量(45.05±17.36 mL,61.10±16.24 mL)组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射血分数(46.26%±12.66%,55.21%±10.53%)、左室质量(224.89±43.32 g,192.72±61.02 g)、左室质量指数(124.13±22.54 g/m2,105.39±32.62 g/m2)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压异常节律变化是引起心脏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因素,其中反杓型血压节律变化使心脏功能和结构受损更为显著。

    • 血压昼夜变化与动脉硬化指数的关系

      2010, 18(12):966-968.

      关键词:动态血压监测昼夜节律动脉硬化
      摘要 (1190)HTML (0)PDF 2.78 M (898)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004~2008年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住院患者的动态血压数据及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调整性别、年龄、降压治疗、24 h脉率及平均动脉压前后,242例患者中非杓型(n=103)、反杓型(n=42)和超杓型(n=12)与杓型患者(n=85)相比,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和24 h脉压均显著升高,而年龄、血糖、尿酸、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与动脉硬化相关。

    • 超杓型高血压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

      2007, 15(7):551-551.

      关键词:内科学超杓型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超声描记术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 (1029)HTML (0)PDF 935.74 K (950)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超杓型高血压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法将高血压患者分为超杓型高血压组和杓型高血压组,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两组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超杓型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大于杓型高血压组(P<0.05)。结论超杓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较杓型高血压患者更为明显。超杓型高血压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林伟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福建省....

    • 动态血压监测评价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

      2001, 9(4):351-352.

      关键词:氨氯地平/疗效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病患者
      摘要 (997)HTML (0)PDF 1.53 M (1065)收藏

      摘要:为评价氨氯地平的降压效果,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6 0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在服用氨氯地平前后2 4h的血压进行了动态测量。结果发现,用药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 .0 5 ) ,同时降压谷/峰比值5 0 %。提示氨氯地平能有效、平稳地降低血压,而且具有耐受性良好的特点。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6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