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59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与炎症、血脂谱的相关性

      2021, 29(5):400-404.

      关键词:生长分化因子15代谢综合征白细胞介素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脂代谢
      摘要 (1612)HTML (0)PDF 3.15 M (694)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与炎症、血脂谱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MS患者131例,及162例同期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GDF-15、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S组血清GDF-15水平显著升高[289.74(187.22,411.56) ng/L比159.30(114.13,245.87) ng/L,P<0.01],且随MS代谢组分数量增加呈升高趋势(P<0.01);在所有人群中,血清GDF-15水平与肥胖相关参数(体质指数、腰围、体脂百分比)、不良血脂谱(甘油三酯增加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胰岛素和HOMA-IR)及炎症标志物(MCP-1和IL-6)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IL-6为血清GDF-15的独立相关因素;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血清GDF-15水平与MS及血脂异常发生风险独立正相关,风险比分别为1.438(1.093,2.063)(P=0.018)、1.003(1.000,1.007)(P=0.043)。结论 血清GDF-15水平在MS患者中显著升高,且与机体炎症和血脂谱密切相关,提示GDF-15可能参与了MS发生的病理机制及未来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潜在预测价值。

    • 曲美他嗪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生长分化因子15的影响

      2018, 26(10):1037-1040.

      关键词:冠心病生长分化因子15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高敏C反应蛋白曲美他嗪净临床不良事件
      摘要 (944)HTML (0)PDF 2.66 M (893)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使用曲美他嗪对术后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评估曲美他嗪使用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冠心病患者共96例并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入院后即给予曲美他嗪常规治疗(20 mg,每日3次)至少7天,并在介入治疗术前使用负荷剂量的曲美他嗪(60 mg),术前负荷量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同对照组一致,术后至少服用1月以上维持量曲美他嗪,对照组(40例)术前仅使用常规抗血小板药物,术后24 h内抽血测定GDF-15、MCP-1、hs-CRP浓度,并对出院的患者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分析两组患者净临床不良事件(NACE)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GDF-15浓度低于对照组(737.24±299.85 ng/L比1175.84±523.52 ng/L,P=0.002)。MCP-1及hs-CRP浓度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无显著性。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0.26±8.80)月,观察组出现NACE事件2例,对照组出现NACE事件7例,生存分析结果提示观察组NACE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使用曲美他嗪的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GDF-15浓度较低,NACE事件发生率降低。

    • miR-301a调节小鼠巨噬细胞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2017, 25(5):447-451.

      关键词:miR-301a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NF-κB抑制因子
      摘要 (1605)HTML (0)PDF 6.91 M (836)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miR-301a对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从microRNA角度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高脂喂养ApoE-/-小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收集小鼠主动脉血管,利用real-time PCR检测组织中miR-301a的表达水平;利用脂质体在RAW264.7细胞中转染miR-301a mimic和miR-301a inhibitor,用real-time PCR检测细胞中miR-301a水平,并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检测NF-κB抑制因子(NKRF)蛋白水平,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65细胞定位。 结果 在高脂喂养的ApoE-/-小鼠主动脉血管壁组织中miR-301a的表达水平升高;在RAW264.7细胞中过表达miR-301a可抑制NKRF蛋白水平,促进p65细胞核定位,升高细胞中TNF-α、IL-6和MCP-1 的mRNA表达;在RAW264.7细胞中低表达miR-301a可升高NKRF蛋白水平,促进p65细胞质定位,减少细胞中TNF-α、IL-6和MCP-1的mRNA表达。 结论 在高脂喂养的ApoE-/-小鼠主动脉血管壁组织中miR-301a表达水平升高;在RAW264.7细胞中miR-301a通过调节NKRF的表达影响p65活性进而调控TNF-α、IL-6和MCP-1的mRNA表达,提示microRNA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炎症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MCP-1水平及其与MCP-1 2518G/A多态性的关系

      2017, 25(12):1264-1268.

      关键词: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急性心肌梗死基因多态性
      摘要 (1145)HTML (0)PDF 4.54 M (770)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中国苏北涟水县汉族人群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及其与MCP-1 2518G/A多态性的关系。 方法 73例无冠状动脉病变者(对照组)和94例AMI患者(AMI组)的血清MCP-1水平采用ELISA检测,MCP-1 2518G/A多态性采用PCR-RFLP、DNA测序技术方法检测。 结果 血清MCP-1水平(以M/IQR表示)在AMI组为186.24/285.15 n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71/134.02 ng/L(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MCP-1水平与男性负相关,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正相关,与老龄和血脂异常无明显相关。经校正高血压、糖尿病、年龄、性别、吸烟和血脂水平等因素后,≥75%分位数的血清MCP-1水平与AMI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OR=2.764,95%CI为1.061~7.204,P=0.037)。MCP-1 2518G/A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MI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MCP-1水平在对照组、AMI组各基因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中国苏北涟水县汉族人群的AMI患者血清MCP-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者;血清MCP-1水平受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影响,但≥75%分位数的血清MCP-1水平是AMI的独立预测因素;MCP-1 2518G/A多态性不增加AMI的易感性,也不影响MCP-1血清水平。

    • 姜黄素对脂质运载蛋白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2016, 24(3):229-233.

      关键词:姜黄素脂质运载蛋白2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6
      摘要 (1122)HTML (0)PDF 491.86 K (984)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脂质运载蛋白2 (LCN-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与p38 MAPK通路的关系。方法 以LCN-2不同质量浓度(0,5,10,20 μmol/L)及不同时间(0,24,48,72 h)作用HUVEC,CCK-8法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ELISA测细胞上清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比色法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Western blot测HUVEC中p-p38 MAPK、Bax、Bcl-2蛋白表达;分别加入10 μmol/L姜黄素和25 μmol/L SB203580观察姜黄素的干预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LCN-2可显著抑制HUVEC增殖,上调HUVEC内Bax/Bcl-2蛋白比率而促进细胞凋亡,诱导HUVEC分泌MCP-1及IL-6,增加LDH活性(P<0.05);与LCN-2组比较,姜黄素及SB203580均可显著减轻LCN-2诱导的HUVEC增殖抑制,下调Bax/Bcl-2蛋白比率而抑制HUVEC凋亡,减少LCN-2诱导的HUVEC分泌MCP-1及IL-6,降低LDH活性(P<0.05)。结论 姜黄素可通过抑制p38 MAPK通路,减轻LCN-2诱导的HUVEC损伤。

    •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2016, 24(5):495-498.

      关键词: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 (963)HTML (0)PDF 0.00 Byte (431)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 选取112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4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脑梗死组按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及斑块组;其中斑块组按斑块回声性质分为强回声斑块组、混合回声斑块组及低回声斑块组。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不同类型脑梗死亚组血清ox-LDL、MCP-1的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ox-LDL、MCP-1水平高于对照组,斑块组血清ox-LDL、MCP-1水平高于IMT正常组、IMT增厚组,低回声斑块组血清ox-LDL、MCP-1水平高于强回声斑块组、混合回声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MCP-1水平越高,CAS程度越重,斑块发生率越高,且以低回声斑块居多。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2014, 22(06):591-594.

      关键词:半乳糖凝集素3;高敏C反应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
      摘要 (1119)HTML (0)PDF 1.16 M (1209)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且确诊为AMI的患者共31例,并收集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入选病例一般临床资料,检测其血清Gal-3、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通过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分,通过分析Gal-3水平及其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高敏C反应蛋白和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间的相关性,探讨Gal-3与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血清Gal-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Gal-3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Gal-3与AMI患者冠状动脉Gensin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Gal-3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 血管紧张素Ⅱ对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

      2014, 22(8):784-788.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Ⅱ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摘要 (1111)HTML (0)PDF 1.91 M (1164)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GEC)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对大鼠GEC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GEC炎性因子MCP-1蛋白的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R)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施加AngⅡ刺激因素后MCP-1表达量明显增高,呈剂量(10-7 mol/L~10-5 mol/L)依赖效应;10-5 mol/L AngⅡ作用下,大鼠GEC的AT1R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增加,成时间依赖效应;10-6 mol/L AT1R拮抗剂替米沙坦(TEL)可以抑制AngⅡ(10-5 mol/L)的作用,MCP-1的表达量下降。结论 AngⅡ通过上调大鼠GEC的AT1R水平,使大鼠GEC的MCP-1表达量增加。

    • RNA干扰LOX-1表达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

      2014, 22(9):891-896.

      关键词: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RNA干扰;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一氧化氮; RhoA/Rho激酶
      摘要 (1158)HTML (0)PDF 2.66 M (933)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并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干扰LOX-1表达后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针对已经筛选确定的小干扰RNA有效干扰序列,合成慢病毒LV-si-OLR1最佳干扰序列,测定滴度。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96 h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LOX-1的抑制效率。转染72 h后加入150 mg/L ox-LDL处理24 h;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培养液一氧化氮(NO)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RhoA、Rho激酶1(ROCK1)、Rho激酶2(ROCK2)的表达。结果 测序结果证实,靶向人LOX-1的干扰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包装后慢病毒滴度为6×1011 TU/L。转染组与未转染组比较,LOX-1 mRNA与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x-LDL处理组能明显减低内皮细胞的存活率及NO的生成量,增高ICAM-1、MCP-1、RhoA、ROCK1、ROCK2的表达(P<0.05);与ox-LDL处理组相比,干扰LOX-1表达后对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存活率、NO生成量减低和ICAM-1、MCP-1、RhoA、ROCK1、ROCK2表达增高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 干扰LOX-1表达,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引起的ICAM-1、MCP-1高表达和RhoA/Rho激酶信号通路的激活及细胞存活率、NO生成量的减低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起到对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为LOX-1作为靶基因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 白藜芦醇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及PPARγ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2013, 21(03):203-208.

      关键词:白藜芦醇;动脉粥样硬化;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
      摘要 (1409)HTML (0)PDF 4.37 M (1318)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成熟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2只,分为三组:空白组(n10)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n18)高脂饲料喂养;白藜芦醇组(n14)高脂饲料加白藜芦醇[16 mg/(kg·d)]干预。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主动脉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PARγ)、Fas、FasL及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ELISA测定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白藜芦醇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明显减轻,可抑制斑块内细胞凋亡;PPARγ mRNA转录增高,Fas、FasL和Caspase-3 mRNA转录显著下降;MCP-1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IMP-1蛋白表达增高。结论 白藜芦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这一作用类似PPARγ激动剂,可通过上调斑块内PPARγ的基因转录,降低Fas、FasL和Caspase-3 mRNA转录,以及降低MCP-1、MMP-9的表达同时促进TIMP-1的表达来实现。

    上一页123456
    共6页59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