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20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神经调节蛋白1与卡托普利单用及联合应用对改善大鼠心功能及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效果及机制

      2017, 25(11):1114-1119.

      关键词:神经调节蛋白1卡托普利心功能细胞凋亡大鼠
      摘要 (955)HTML (0)PDF 4.59 M (1061)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神经调节蛋白1(NRG-1)与卡托普利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对抑制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以及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100只清洁级SD大鼠利用区组随机化原则分为NRG-1组、卡托普利组、联合用药组、伪手术组及对照组,除伪手术组实施主动脉-腔静脉穿刺手术外,其余四组在穿刺手术基础上造瘘制备成心力衰竭大鼠模型,NRG-1组和卡托普利组术后分别给予NRG-1、卡托普利治疗,联合用药组给予NRG-1和卡托普利联合治疗,分析比较不同用药方案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的抑制与心功能改善效果。 结果 术后8周,与伪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出现心功能指标下降、血浆BNP浓度升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心肌肥厚程度增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NRG-1组、卡托普利组和联合用药组在治疗8周后心功能、血浆BNP、血流动力学、心肌肥厚程度、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改善(P<0.05),且NRG-1组血浆BNP、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卡托普利组(P<0.05),而联合用药组上述各指标的改善效果更优于卡托普利组、NRG-1组(P<0.05)。 结论 NRG-1与卡托普利应用于心力衰竭治疗时,均能有效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而两药联合治疗会进一步提升其疗效。

    • 依达拉奉联合卡托普利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0, 18(10):821-823.

      关键词:依达拉奉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自由基卡托普利心律失常
      摘要 (1160)HTML (0)PDF 2.83 M (1009)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卡托普利对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09~2010年符合条件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卡托普利,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率的变化并于复灌后120min采桡动脉血分别测定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血管紧张素Ⅱ和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及一氧化氮含量。结果灌注后治疗组的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血管紧张素Ⅱ和丙二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则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卡托普利可以降低心率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提高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一氧化氮活性,减少丙二醛的产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地保护心肌功能。

    • 氨氯地平治疗肾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09, 17(7):548-550.

      关键词:氨氯地平肾性高血压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血管紧张素Ⅱ疗效安全性
      摘要 (1178)HTML (0)PDF 3.05 M (932)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钙离子拮抗剂苯磺酸氨氯地平缓释片治疗肾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6例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高血压患者进行12周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缓释片治疗观察,选取同期60例肾性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卡托普利治疗),苯磺酸氨氯地平缓释片起始剂量为5mg,每天2次,最大剂量为10mg,每天2次。卡托普利剂量为25mg,每天3次,检测血压、肾功能、尿蛋白、心率、服药情况及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治疗12周后,苯磺酸氨氯地平缓释片治疗后血压下降程度分别为(23.00±5.28)/(19.29±2.31)mmHg,总有效率为92.11%(70/7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21%(7/76);卡托普利治疗后血压下降程度为(11.90±4.18)/(11.80±2.29)mmHg,总有效率为61.67%(37/6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10/60),两组血压下降程度、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缓释片治疗肾性高血压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卡托普利对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2008, 16(1):33-37.

      关键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卡托普利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对氧磷酶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核因子κB
      摘要 (1181)HTML (0)PDF 5.34 M (869)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对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所致在体大鼠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50mg/kg)灌胃8周的方法造成大鼠的血管内皮损伤模型,治疗组同时给予卡托普利(10、20、40mg/kg)进行灌胃。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血中对氧磷酶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血管组织内皮细胞核因子κB活性;肝组织中对氧磷酶1mRNA表达水平。结果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显著抑制大鼠胸主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导致大鼠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的降低,肝组织对氧磷酶1mRNA表达下调;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同时激活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卡托普利呈剂量依赖性地改善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损伤的大鼠胸主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同时降低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维持对氧磷酶1活性、促进对氧磷酶1mRNA的表达。结论卡托普利对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所致大鼠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硝苯地平和卡托普利单用或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分析

      2008, 16(4):320-321.

      关键词:内科学硝苯地平卡托普利原发性高血压
      摘要 (1111)HTML (0)PDF 2.85 M (855)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国产硝苯地平缓释片、卡托普利片治疗高血压病的效果和费用/效益比。方法18~70岁的原发性高血压门诊患者33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硝苯地平组、卡托普利组和联合用药组,硝苯地平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口服,每天2次;卡托普利组给予卡托普利25mg口服,每天2次;联合用药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和卡托普利25mg口服,每天2次;持续服药8周。结果服药8周时,硝苯地平缓释片总有效率为72.3%,卡托普利总有效率为79.6%,二药合用总有效率为90%。结论国产中效钙拮抗剂硝苯地平缓释片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有较好的费用/效益比,硝苯地平缓释片、卡托普利联合治疗高血压成本—效果分析最为合理。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与卡托普利疗效和咳嗽不良反应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

      2008, 16(5):376-380.

      关键词:内科学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不良反应卡托普利P物质
      摘要 (1495)HTML (0)PDF 5.01 M (809)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与卡托普利降压效果、咳嗽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筛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6例,检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D基因型分为II型、ID型和DD型三组,给予卡托普利降压(25mg,2次/天),治疗8周,每周随访观察患者血压及咳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失访20例。紫外法检测治疗前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P物质水平。比较三组降压疗效、咳嗽不良反应发生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及P物质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可能的关系。结果三组间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及下降幅度、治疗有效率及显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共有68例患者出现咳嗽不良反应,II基因型组咳嗽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7.1%,显著高于ID基因型组和DD基因型组(P<0.05)。三组间治疗前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水平差异显著(P<0.001),在DD基因型组>ID基因型组>II基因型组(P<0.001)。治疗前后P物质水平在II基因型、ID基因型和DD基因型组依次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物质水平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r=-0.652,P<0.001)。结论卡托普利的降压疗效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无明显相关。携带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基因型的患者服用卡托普利后咳嗽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其它两型高。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水平较低是高血压病患者出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相关性咳嗽的重要原因,P物质是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相关性咳嗽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物质。

    • 卡托普利和缬沙坦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血管紧张素Ⅱ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表达的影响

      2006, 14(6):479-482.

      关键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卡托普利和缬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血管紧张素Ⅱ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血管紧
      摘要 (1191)HTML (0)PDF 4.24 M (1113)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的表达水平,并观察卡托普利和缬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雄性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卡托普利组、缬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饲养10周后,取动脉血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取主动脉组织作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血管紧张素Ⅱ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显著增高(494.86±67.98 ng/L比44.21±18.34 ng/L,p<0.01),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显著提高(9.38±1.55 kAU/L比6.67±0.47 kAU/L,p<0.0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血管紧张素Ⅱ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阳性表达显著增高(46.97%±14.32%比4.17%±1.01%和48.50%±13.46%比1.33%±0.52%,p<0.01);与高脂饮食组相比,卡托普利组和缬沙坦组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活性明显降低(7.23±0.46 kAU/L和7.42±0.59 kAU/L比9.38±1.55 kAU/L,p<0.05),斑块中血管紧张素Ⅱ阳性表达显著降低(26.30%±5.00%和27.83%±7.30%比46.97%±14.32%,p<0.05),斑块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阳性表达显著降低(20.37%±8.23%和22.50%±7.06%比48.50%±13.46%,p<0.05)。斑块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表达与血管紧张素Ⅱ表达呈正相关(r=0.796,p<0.01)。结论在高脂饮食所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血管紧张素Ⅱ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的表达增加,且二者呈正相关;卡托普利和缬沙坦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血管紧张素Ⅱ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的表达。

    • 卡托普利影响压力负荷性大鼠肥厚心肌血管紧张素Ⅱ1受体和2型受体表达

      2006, 14(9):750-754.

      关键词:内科学心肌肥厚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卡托普利
      摘要 (1022)HTML (0)PDF 5.50 M (1063)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卡托普利对压力超负荷性肥厚心肌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与2型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成年、健康、雄性大鼠选用腹主动脉缩窄方法,制造压力超负荷动物模型,综合运用心导管技术、免疫生物化学、组织化学、图像分析等技术。观测腹主动脉缩窄大鼠肥厚心肌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与2型受体表达的变化。结果1、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大鼠左心室后负荷、心肌肥大指数进行性加重,术后6周时,模型组心室重量达到1310±55mg,而假手术组只有209±9mg,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卡托普利干预后心肌肥大指标显著低于模型组。2、腹主动脉缩窄术后6周,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升高到1219.5±30.1ng/L,较假手术组(613.0±132.3)高出约两倍,应用卡托普利干预后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显著降低。3、腹主动脉缩窄术后第1、3和第6周,模型各组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表达随时间明显上升(p<0.05),模型1周组为(124±32)×103,模型3周组为(233±46)×103,模型6周组为(396±52)×103。而假手术1周组为(77±23)×103,与模型1周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6周组只有模型6周组的21.5%。应用卡托普利干预后,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表达量回降到(171±41)×103。4.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左心室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的表达在模型1周组升高到(117±28)×103水平,而假手术1周组仅有(41±12)×103,两者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卡托普利干预对左心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防治成年持续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的主要机制是在降低心肌中血管紧张素Ⅱ的同时,还降低了心肌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表达,从而有效阻止了血管紧张素Ⅱ通过1型受体介导启动的心肌肥厚的机制。卡托普利对心肌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 卡托普利晚期预处理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游离钙的影响

      2005, 13(4):417-420.

      关键词:药理学卡托普利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游离钙的影响流式细胞分析游离钙预处理缺氧复氧损伤卡托普利
      摘要 (1097)HTML (0)PDF 4.41 M (864)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卡托普利晚期预处理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游离钙的影响,评价其延迟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设正常对照组、缺氧复氧组、缺氧预适应组、卡托普利预处理组、蛋白激酶C阻断剂+卡托普利组、一氧化氮合酶阻断剂+卡托普利组和核因子κB阻断剂+卡托普利组。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丙二醛和超氧化物岐化酶含量;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乳酸脱氢酶含量。Flou3AM负载染色和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卡托普利预处理和缺氧预处理均可减轻缺氧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594±5nmolL、507±32nmolL比789±9nmolL,p<0.01),抑制乳酸脱氢酶和丙二醛的增加和超氧化物岐化酶含量的降低;但与对照组(414±37nmolL)比较钙内流仍有轻度增加(p<0.05);预先分别加入蛋白激酶C阻断剂、一氧化氮合酶阻断剂、核因子κB阻断剂与卡托普利共同孵育细胞,行缺氧复氧损伤所测得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分别为676±32nmolL、700±37nmolL和689±11nmolL,与卡托普利预处理组比较有所增加(p<0.05);但与缺氧复氧组比较仍有降低(p<0.05)。结论以上提示,卡托普利预处理可抑制缺氧复氧时的钙超载及其脂质过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轻度增加钙内流、启动心肌延迟保护作用;其过程可能涉及蛋白激酶C、一氧化氮合酶和核因子κB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多个环节。

    • 卡托普利晚期预处理对人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时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2004, 12(2):155-158.

      关键词:生物化学卡托普利对人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时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内皮细胞缺氧
      摘要 (993)HTML (0)PDF 4.28 M (1358)收藏

      摘要:观察缺氧复氧损伤时内皮细胞表达内皮素、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的变化,并探讨卡托普利晚期预处理对内皮细胞在缺氧复氧损伤时三者的影响及机制。选用体外培养的第3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设正常对照组、单纯缺氧组、缺氧复氧组、卡托普利预处理组、卡托普利+缓激肽B2 受体阻断剂组、卡托普利+蛋白激酶C阻断剂组和卡托普利+核因子κB阻断剂组,然后提取总RNA ,运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内皮素、一氧化氮合酶的mRNA表达。并利用分光光度计检测总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内皮素的灰度值在单纯缺氧组、缺氧复氧组均升高,在卡托普利组降低,而在三种阻断剂组均升高;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灰度值的变化规律与内皮素相反,其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较为轻微。与对照组相比,单纯缺氧组和缺氧复氧组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 .0 1) ;与单纯缺氧组和缺氧复氧组相比,卡托普利组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均明显升高(P<0 .0 1) ;与卡托普利组相比,3种阻断剂均可使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的表达下降(P<0 .0 1) ,而与缺氧复氧组相比表达升高(P<0 .0 1)。结果提示,缺氧复氧可以使内皮细胞表达的内皮素增加,一氧化氮合酶降低,卡托普利对缺氧复氧损伤导致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素之间的平衡失调具有保护作用,此过程涉及缓激肽B2 受体激活、蛋白激酶C途径和核因子的转录。但以上各途径仅是卡托普利发挥其延迟保护作用的一方面,阻断其中某种方式后并不能使卡托普利的保护作用完全消失。

    上一页12
    共2页20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