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2(8):677-682.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0(ADAM-10)、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的水平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125例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76例作为对照组。根据研究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n=40)、中度组(n=42)和重度组(n=43),治疗60天后,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74)与预后不良组(n=51)。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ADAM-10、suPAR水平;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法分析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ADAM-10、suPAR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DAM-10、suPAR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结果]研究组血清ADAM-10、suPA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度、重度组患者血清ADAM-10、suPAR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患者血清ADAM-10、suPAR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组(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ADAM-10和suPAR水平、左右侧IMT、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ADAM-10和suPAR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和IMT均呈正相关(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和ADAM-10、suPAR水平升高及IMT增加是影响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DAM-10、suPAR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9、0.830、0.900,二者联合优于各自单独预测(Z二者联合-ADAM-10=2.766,P=0.006;Z二者联合-suPAR=2.602,P=0.009)。 [结论]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ADAM-10、suPAR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两者对评估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15, 23(12):1236-1240.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病变程度及冠心病预测之间的关系。方法 149例入选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6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5例和对照组45例,ELISA检测血浆suPAR水平,比较各组血浆suPAR水平,分析血浆suPAR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观察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的关系,并绘制suPAR预测冠心病发生的ROC曲线,确定最佳界值。结果 ACS组、SAP组血浆suPA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血浆suPAR水平高于SAP组(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冠心病患者血浆suPAR水平相应增加(P<0.05),且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02,P<0.05);简单及偏相关分析显示,血浆suPAR水平与冠心病呈正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PAR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05,P<0.01);根据ROC曲线获得suPAR预测冠心病发生的最佳界值为1.771 μg/L,曲线下面积(AUC)为0.745(95%CI=0.661~0.828,P<0.001)。结论 suPAR作为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不仅能对粥样斑块稳定性具有提示性,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suPAR界值有可能成为预测冠心病发生的指标之一。
2007, 15(8):613-617.
摘要:目的研究单核细胞膜蛋白-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在细胞迁移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粘附法分离、纯化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下,观察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抗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抗体等因子对单核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在25μg/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有促进单核细胞迁移的倾向,迁移细胞由对照组的179.40±38.49升高至251.00±26.11,P=0.076;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体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对细胞迁移没有明显影响;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氨基末端则抑制迁移的细胞数至56.40±76.9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加入抗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抗体之后单核细胞迁移也受到抑制,160μg/L组迁移细胞数为151.20±20.33,与10μg/L组(228.40±83.96)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参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的单核细胞迁移,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氨基末端对迁移具抑制作用,该作用甚至强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抗体,提示单核细胞迁移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