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9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miR-129表达与心功能的关系

      2021, 29(4):312-316.

      关键词: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miR-129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
      摘要 (462)HTML (0)PDF 3.24 M (545)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SHF)患者血清微小RNA-129(miR-129)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心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0月在武汉市第六医院收治的103例CSHF患者为观察组,依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标准将其分为三组:NYHAⅡ级组(33例)、NYHAⅢ级(28例)、NYHAⅣ级组(42例)。另外选取11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飞利浦iEElite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血清miR-129表达,并分析miR-129与LVESD、LVEDD、LVEF、NYHA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在对照组、NYHA Ⅱ级组、NYHA Ⅲ级组、NYHA Ⅳ级组中,LVESD、LVEDD均依次升高(P<0.05),LVEF和血清miR-129表达均依次降低(P<0.05);血清miR-129表达水平在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老年性心瓣膜病CSHF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HF患者血清miR-129表达与LVESD、LVEDD、NYHA分级均呈负相关(P<0.05),与LVEF呈正相关(P<0.05)。结论 miR-129在CSHF患者血清中低表达,与LVESD、LVEDD、NYHA分级均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可为CSHF的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 缺血后适应对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细胞凋亡因子及心功能的影响

      2021, 29(8):688-694.

      关键词:缺血后适应心肌梗死细胞凋亡因子左心室射血分数
      摘要 (265)HTML (0)PDF 4.78 M (620)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给予缺血后适应(IPOC)的处理,了解患者血清可溶性凋亡因子(sFas)及可溶性凋亡因子配体(sFasL)水平变化和术后1年内超声心动图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探讨患者心功能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90例行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治疗前随机等分为常规PCI组、IPOC 45 s组以及IPOC 60 s组,常规PCI组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再灌注开始3 min内不施加任何干预;IPOC 45 s组在开通IRA后1 min内球囊在罪犯血管上游开始实施反复低压(4~6个标准大气压)充盈和回缩3次,每次持续45 s,IPOC 60 s组操作方法同IPOC 45 s组,每次持续60 s。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0 h、24 h、48 h血清sFas、sFasL水平,并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内三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的血清sFas、sFasL水平,在术前、术后0 h及术后24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IPOC 60 s组和IPOC 45 s组患者血清sFas、sFasL水平较常规PCI组明显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下LVE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IPOC 60 s组和IPOC 45 s组患者LVEF值均高于常规PCI组(P<0.05),术后1年IPOC 60 s组患者LVEF值仍高于常规PCI组(P<0.05)。结论 干预时限为60 s的缺血后适应能够明显改善STEMI患者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IPOC能抑制心肌再灌注诱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 前降支或非前降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

      2020, 28(10):833-840.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
      摘要 (603)HTML (0)PDF 4.92 M (737)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前降支心肌梗死组(罪犯血管为前降支或左主干)与非前降支心肌梗死组(罪犯血管为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急诊PCI的1 246例STEMI患者,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既往史、实验室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PCI术后3天内所测得的LVEF。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前降支心肌梗死(MI)组和非前降支MI组,将前降支MI组、非前降支MI组分别分为LVEF低(LVEF<50%)、LVEF正常(LVEF≥50%)两个亚组。对前降支MI组、非前降支MI组进行危险因素及短期临床预后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前降支MI组中年龄(OR=1.024)、胸痛时间(OR=1.122)、肌钙蛋白峰值(OR=1.001)、高敏C反应蛋白(OR=1.048)、有心肌梗死病史(OR=2.404)、病变在近端(OR=1.564)、术中需要主动脉球囊反搏(OR=3.638)是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LVEF低的危险因素。而在非前降支MI组中,入院心率(OR=1.017)、肌钙蛋白峰值(OR=1.004)、尿酸(OR=1.003)、高敏C反应蛋白(OR=1.101)、病变支数(OR=1.786)、有心肌梗死病史(OR=3.025)、术前TIMI血流0/1(OR=3.237)是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LVEF低的危险因素。在前降支MI组中,LVEF低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于LVEF正常的患者。而在非前降支MI组中,LVEF低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率明显高于LVEF正常的患者。结论 前降支MI患者PCI术后LVEF低的危险因素与非前降支MI患者PCI术后LVEF低的危险因素存在显著的不同。LVEF低的患者接受PCI治疗后短期临床预后更差,院内MACCE发生率更高。

    • PCI治疗对CTO合并LVEF降低的冠心病患者术后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 27(7):593-598.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左心室射血分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生活质量
      摘要 (956)HTML (0)PDF 4.40 M (919)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合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成功行PCI术的CTO冠心病患者111名,根据术前LVEF结果分为LVEF正常组(LVEF≥50%,n=67)和LVEF降低组(LVEF<50%,n=44)。术前48 h测评SF-12量表和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同时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BMI、血压、心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LVEF、学历、住院时间、既往病史、手术情况及术后用药情况)。术后1个月测评SF-12量表和SAQ,比较术前与术后的生活质量改变情况。结果 111名CTO冠心病患者均成功行PCI术。LVEF降低组患者年龄更大,心率更快,住院时间更长,且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比例更大(P<0.05)。术后1个月两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且LVEF降低组患者心功能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40)。术后1个月LVEF降低组患者SF-12量表和SAQ的各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LVEF正常组患者除SAQ的治疗满意程度这一维度外,其他4个维度和SF-12量表各维度术后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LVEF降低组患者术后1个月SF-12量表与SAQ的各维度评分与LVEF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成功PCI治疗可以显著改善CTO合并LVEF降低的冠心病患者术后短期的生活质量,且与LVEF正常的CTO冠心病患者改善程度相近。

    • 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70例临床疗效分析

      2016, 24(2):193-197.

      关键词: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回归分析左心室射血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
      摘要 (996)HTML (0)PDF 0.00 Byte (366)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UPLM)病变的临床特点和介入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UPLM病变介入治疗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介入治疗情况,并在其术后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基本特点和介入治疗效果,探讨影响介入治疗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70例患者中男性74.3%,女性25.7%,平均年龄69.30±9.95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为49.0%,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中位数为56 mL/(min·1.73 mm2),Syntax评分平均为26.5分,植入支架长度中位数为34 mm。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3.3个月,Kaplan-Meier估算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累计发生率为24.5%,术后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显示LVEF增高可显著降低MACE发生率(P=0.01),Syntax评分增高可显著增加MACE发生率(P=0.03);年龄≥70岁有增加MACE风险的趋势(P=0.053),eGFR升高有降低MACE风险的趋势(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显示LVEF和eGFR对MACE发生率有预测作用(P=0.016和P=0.17),而Syntax评分以及年龄≥70岁这两个因素的作用被明显削弱。结论 UPLM病变的介入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LVEF和eGFR是术后MACE发生率的主要预测因素。

    • 低左心室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009, 17(3):232-234.

      关键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摘要 (1057)HTML (0)PDF 2.91 M (842)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低左心室射血分数(≤0.40)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低左心室射血分数(≤0.40)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45例,女18例。所有患者采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数2~6支/人,平均3.43±1.90支/人。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术后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二次开胸1例(1.6%),低心排综合征5例(7.9%),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例(4.8%),反复发作房颤6例(9.5%),脑合并症1例(1.6%),肝功能不全2例(3.2%),肾功能不全2例(3.2%),肺功能不全3例(4.8%),胸腔积液7例(11.1%)。死亡1例(1.6%),其余患者康复出院。术后出院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心功能均有显著性改善。结论合理的选择患者,成熟的手术技术,良好的心肌保护,停机困难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尽早应用及术后处理的加强是提高低左心室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 右冠状动脉病变对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2005, 13(1):85-87.

      关键词:内科学右冠状动脉病变恶化左心室功能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疾病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室功能单纯左冠状动脉狭窄
      摘要 (1083)HTML (0)PDF 3.32 M (900)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右冠状动脉病变对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对比分析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在合并与不合并右冠状动脉病变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 与相应部位单纯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相比,合并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呈不同程度地下降,其中在左前降支、左前降支+左回旋支狭窄基础上合并右冠状动脉病变时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 .0 5或0 .0 1) ,左主干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下降幅度最大,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冠状动脉病变可在单纯左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使左心室收缩功能进一步恶化;当左冠状动脉狭窄部位为左前降支、左主干或左前降支+左回旋支时,对左心室收缩功能影响更为严重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型钠尿肽的变化

      2005, 13(2):223-224.

      关键词:内科学B型钠尿肽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梗死部位左心室射血分数
      摘要 (1100)HTML (0)PDF 1.85 M (1299)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5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32例健康者血浆B型钠尿肽的水平,并用心脏超声检查左心室功能。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 0 1) ,Killip分级越高,B型钠尿肽水平越高,广泛前壁、前壁及/或前间壁心肌梗死者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明显高于下壁或后壁心肌梗死者(P<0 .0 5 )。左心室射血分数≤4 0 %的心肌梗死者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显著高于左心室射血分数>4 0 %的心肌梗死者(P<0 .0 0 1)。结论 以上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明显升高,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有关,且与梗死部位有关。

    •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白细胞介素18水平的变化

      2005, 13(4):500-502.

      关键词:内科学冠心病的炎症机制白细胞介素18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左心室射血分数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 (1142)HTML (0)PDF 3.20 M (889)收藏

      摘要:目的测定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外周静脉血中白细胞介素18的浓度,观察其与心绞痛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和对照组20例,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18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绞痛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8浓度明显增高,冠心病左心室射血分数≤50%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8浓度显著高于左心室射血分数>50%组的心绞痛患者,但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白细胞介素18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细胞介素18浓度随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和心功能降低而升高,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无关。白细胞介素18的浓度可能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9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