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3(2):154-162.DOI: 10. 20039/ j. cnki. 1007-3949. 2025. 02. 009
摘要:随着心脏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T1 mapping可以无创性、可视化和定量地评估心脏疾病的心肌纤维化、水肿和浸润性。应用T1 mapping评估心肌疾病的局限性和弥漫性心肌纤维化,在疾病的诊断、鉴别、治疗和预后风险评估中发挥了重要的临床作用。本文旨在全面介绍T1 mapping在心肌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归纳常用的扫描技术及其成像原理。
2024, 32(5):415-423.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心脏破裂(CR)的风险因素,并依此构建急性STEMI患者合并CR的列线图模型。 [方法]通过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大数据研究平台、医院信息系统检索连续纳入2015年1月—2019年12月急性STEMI患者5 412例,其中合并CR的91例患者为CR组,5 321例未合并CR患者为非CR组。运用LASSO回归、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STEMI患者合并CR的风险因素,并建立CR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法(DCA)对建立的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估。 [结果]LASSO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女性、高血压病史、首次医疗接触时间、休克指数、Killip分级、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乳酸、前壁心肌梗死、24 h内服用β受体阻滞剂、24 h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药物、急诊PCI共13个变量为CR的风险因素(P<0.05)。把筛选出的13个风险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Killip分级、首次医疗接触时间、白细胞计数、未行急诊PCI、24 h内未服用ACEI/ARB药物是急性STEMI患者合并CR的风险因素。依据上述6个风险变量建立急性STEMI合并CR列线图模型。该列线图模型内部验证前后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6(95%CI:0.927~0.961)、0.947(95%CI:0.927~0.959),灵敏度分别为0.957、0.904,特异度分别为0.858、0.876,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运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证明该模型的预测价值和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偏差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2.70,P=0.122),说明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DCA曲线提示模型的预测概率阈值在0.00~0.40之间,临床净获益最高,说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能。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效能,能有效预测急性STEMI合并CR的发生概率,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一定帮助,以期降低CR发生率。
2024, 32(6):539-546.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4.06.012.
摘要: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虽然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或溶栓药物等治疗手段恢复血供,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难以挽救梗死区丢失的心肌细胞,而成年哺乳动物心脏自身修复能力有限是造成心肌纤维化,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已有的治疗手段难以逆转心肌梗死后的心力衰竭进程。细胞移植有望成为促进梗死修复与再生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由于缺血缺氧微环境导致移植后有限的干细胞存活和保留,结果不是很理想。而脱细胞生物材料以促进血管生成和减轻纤维化显示了临床前治疗潜力。该综述概述了各种脱细胞生物材料及通过微创的方式进行心外膜修复及心肌内注射促进心脏再生、改善心脏功能的利与弊,为将来利用脱细胞生物材料结合优化的药物促进心肌再生提供参考。
2024, 32(12):1082-1088.
摘要:心肌梗死后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对于挽救梗死心肌至关重要。目前为止,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恢复心肌氧合和冠状动脉血流,然而再灌注也有可能因分子氧的重新引入而引发更大的心脏损伤,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来保护心脏免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影响,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HF)患者的临床预后。深入了解MIRI的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手段可以为减轻心肌损伤和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关键证据。目前发现铜作为人体内一种微量元素,对MIRI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铜可以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即控制细胞的自我毁灭过程,从而降低心肌损伤的程度。然而,铜离子异常代谢及铜死亡与MIRI及HF之间的潜在关系仍未得到探索,在本综述中,我们重点关注MIRI的潜在治疗策略,了解铜在人体的代谢途径,为心血管疾病(CVD)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2024, 32(12):1089-1096.
摘要:心脏磁共振具有无辐射、多参数、多序列、多平面等优点,能够实现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心脏运动及形态功能、血流和灌注等一站式评估。本文将简要介绍心脏磁共振的常见影像学指标,并重点介绍各个参数在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
2023, 31(1):24-33.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3.01.004
摘要:心脏纤维化会引发心脏舒张和收缩障碍,诱发心律失常,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再入院率和死亡风险。成纤维细胞是维持和促进心脏组织细胞外基质沉积的主要细胞类型,并且对力学微环境改变敏感。最近的研究揭示了力学因素影响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具体力学信号转导通路。文章对此进行了综述,并就体外力学模型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适当讨论。
2023, 31(4):363-368.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3.04.012
摘要: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腔内影像学的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确定最有可能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像学特征,可以在临床上及时识别高危患者,并进行积极的防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023, 31(6):505-509.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3.06.007
摘要:目的]探索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中45岁以上人群心脏代谢指数与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的关联性。 [方法]纳入2011年—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2011年数据为基线,于2015年随访高尿酸血症结局。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45岁以上人群心脏代谢指数与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的关联性,采用ROC曲线分析心脏代谢指数对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 [结果]3 002名研究对象中,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男性中最高心脏代谢指数组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是最低心脏代谢指数组的3.12倍(P<0.001),HR值为3.120,95%CI为1.606~6.062;女性中最高心脏代谢指数组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是最低心脏代谢指数组的为2.128倍(P<0.05),HR值为2.128,95%CI为1.060~4.272;且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随心脏代谢指数的增加而增加。ROC曲线分析显示,心脏代谢指数预测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618(95%CI:0.580~0.656),最佳截断值为0.433,灵敏度为46.97%,特异度为72.94%。 [结论]心脏代谢指数与高尿酸血症发病风险呈正相关。维持低心脏代谢指数状态对预防高尿酸血症有益。提示心脏代谢指数可作为高尿酸血症的鉴别因子。
2023, 31(8):663-667.
摘要:目的]观察心脏糖皮质激素受体激活对小鼠心肌梗死(MI)后心脏重塑、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将28只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地塞米松组、MI组和MI+地塞米松组,每组7只。MI组结扎小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MI模型;假手术组、地塞米松组只绕线不结扎,并且于手术前24 h分别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地塞米松(20 mg/kg);MI+地塞米松组于制作MI模型前24 h经腹腔注射地塞米松(20 mg/kg)。手术后第7天使用小动物超声仪检测心功能指标,取心脏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糖皮质激素受体激活水平,采用Masson染色观察梗死面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炎症因子IL-6和趋化因子CCL-5水平。 [结果]与MI组相比,MI+地塞米松组小鼠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减小6.85%,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减小6.89%,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减小16.11%,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减小17.18%(均P<0.05),射血分数升高10.63%,短轴缩短率升高13.11%(均P<0.05),表明地塞米松预处理可改善小鼠MI后心功能;磷酸化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升高1.57倍;MI后梗死面积减小18.4%(P<0.05);炎症因子IL-6表达水平下降71.4%,趋化因子CCL-5表达水平下降65%(均P<0.05)。 [结论]心脏糖皮质激素受体激活对小鼠MI后的心肌细胞损伤具有拮抗效应,可改善心肌重塑,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抗炎症反应有关。
2023, 31(10):841-848.
摘要:目的]研究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脏病理和心肌代谢组学的影响。 [方法]取35例接受心脏移植的ARVC患者受体心脏冠状动脉和心室6个部位(左心室前壁、侧壁、后壁以及右心室前壁、后壁、室间隔),冠状动脉组织切片行HE染色,并定量分析其狭窄程度;心室组织切片行Masson染色,经图像处理后定量分析心脏组织中心肌、纤维、脂肪成分所占比例。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心脏组织进行代谢物提取及代谢组学分析。无冠状动脉狭窄组、轻度冠状动脉狭窄(<50%)组、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50%)组的心脏组织中心肌、纤维、脂肪成分的差异和代谢物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35例ARVC患者中,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0例(28.6%),轻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1例(31.4%),无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4例(40.0%)。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接受心脏移植的年龄显著高于轻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和无冠状动脉狭窄患者[(48.5±10.7)岁比(33.8±10.5)岁和(31.0±13.4)岁,P=0.015]。中重度、轻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和无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心肌、纤维、脂肪成分所占比例在左心室前壁、侧壁、后壁和右心室前壁、后壁、室间隔6个部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代谢组学检测发现105种代谢物,集中于三羧酸循环、氨基酸代谢、嘌呤代谢、嘧啶代谢、戊糖磷酸代谢及糖酵解糖异生代谢等通路,与无狭窄冠状动脉供血区心肌组织相比,中重度、轻度狭窄冠状动脉供血区心肌组织中没有显著上调或下调的代谢产物。主成分分析和热图分析表明三组之间的代谢谱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在ARVC患者中,中重度、轻度冠状动脉狭窄与无冠状动脉狭窄者的心脏组织中心肌、纤维、脂肪所占比例无明显组间差异,代谢组学检测亦无明显组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