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6(12):973-976.
摘要:目的利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颅内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对42例颈动脉超声证实的颈动脉斑块患者行16排螺旋CT灌注成像-血管成像检查,根据CT值的不同分析斑块成分,并将脂肪斑块和纤维斑块定义为不稳定性斑块,钙化斑块定义为稳定性斑块;利用灌注成像分析颅内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42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25例,其中脂肪斑块10例,纤维斑块15例;稳定性斑块17例。14例表现为症状相应区域低灌注,其中脂肪斑块颅内低灌注的发生率为70%,纤维斑块颅内低灌注的发生率为47%,而钙化斑块无颅内低灌注表现。结论不稳定性斑块的存在比较稳定性斑块易于引起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
2007, 15(5):385-388.
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追踪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和114例支架植入术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功能分析;观察吻合口的形态和桥血管/支架再狭窄的发生,计算左心功能指标,用以评价并比较二种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支架植入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每搏输出量明显增高;1年以后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3年以上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每搏输出量明显高于支架植入术后。结论64层螺旋CT心脏检查在冠心病患者再血管化治疗后疗效评价和随访中具有重要意义。
2007, 15(9):675-677.
摘要:目的用99mTcO4-标记不同浓度的膜联蛋白,行实验动物体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像,以探讨无创性诊断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显像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雄性新西兰兔8只,分为对照组(n=3)和实验组(n=5)。将实验组动物制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两组动物分别经耳缘静脉注射99mTc-膜联蛋白200 Ci/g、30 Ci/g、16Ci/g,注射后5 min3、0 min6、0 min和120 min,行活体动物体内主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显像。结果对照组注射各种浓度99mTc-膜联蛋白后5 min显像,在主动脉部位见少量显像剂分布,120 min显像主动脉部位无显像剂分布。实验组注射99mTc-膜联蛋白后5 min主动脉部位均见显像剂分布,120 min显像见不同剂量组主动脉部放射性分布情况不同,随着99mTc-膜联蛋白浓度增高,局部索条状影像越清晰。结论99mTc-膜联蛋白显像技术作为无创性检测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是可行的。
2004, 12(1):87-89.
摘要:评价血管内超声显像在肾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15例显著肾动脉狭窄(内径减少>5 0 % )患者在肾动脉介入术前、术后接受肾动脉内血管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肾动脉支架术治疗(共植入15枚支架) ,所选支架直径均根据术前血管内超声图像定量计算所得肾动脉参考直径选择。结果发现,15例患者中13例肾动脉病变由硬性斑块构成,其中2例伴严重钙化,剩余2例为软斑块。血管重构方式12例表现为负性重构,3例为正性重构。病变血管外弹力膜横截面积为119.7±2 3.1mm2 ,管腔横截面积为34.5±9.3mm2 ,斑块面积为85 .2±2 6 .0mm2 。肾动脉支架术治疗手术成功率为10 0 %。结果提示,肾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在判定肾动脉斑块性质、明确狭窄程度、测量管腔直径及指导支架植入有重要临床价值。
2003, 11(1):50-52.
摘要:评价成年瓣膜病患者电子束CT检查冠状动脉钙化的临床意义。2 0 8例42~75岁瓣膜病患者换瓣术前行电子束CT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同时进一步分析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结果发现,2 0 8例瓣膜病患者中无冠状动脉钙化者114例,造影证实无冠心病者10 9例,占95 .6% (P<0 .0 0 5 ) ,另5例合并冠心病,其中4例至少有一项冠心病危险因素。全组瓣膜病患者电子束CT检查既无冠状动脉钙化,临床又无冠心病危险因素共5 8例,造影证实仅1例有冠心病,占1.72 %。结果表明,瓣膜病患者以电子束CT检查冠状动脉钙化阴性,并且无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者排除冠心病的准确性高于95 .6%。从而认为电子束CT检出冠状动脉钙化阴性对排除瓣膜病患者合并冠心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术前行电子束CT检查,可以大大减少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应用
2003, 11(1):50-52.
摘要:评价成年瓣膜病患者电子束CT检查冠状动脉钙化的临床意义。2 0 8例42~75岁瓣膜病患者换瓣术前行电子束CT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同时进一步分析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结果发现,2 0 8例瓣膜病患者中无冠状动脉钙化者114例,造影证实无冠心病者10 9例,占95 .6% (P<0 .0 0 5 ) ,另5例合并冠心病,其中4例至少有一项冠心病危险因素。全组瓣膜病患者电子束CT检查既无冠状动脉钙化,临床又无冠心病危险因素共5 8例,造影证实仅1例有冠心病,占1.72 %。结果表明,瓣膜病患者以电子束CT检查冠状动脉钙化阴性,并且无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者排除冠心病的准确性高于95 .6%。从而认为电子束CT检出冠状动脉钙化阴性对排除瓣膜病患者合并冠心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术前行电子束CT检查,可以大大减少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应用
2003, 11(2):123-125.
摘要:为评价国产后装机系统用于预防外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效果及可行性,按血管损伤加高脂高胆固醇饲养的标准方法,建立国产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选择双侧髂内外动脉血管成形术后部分血管,用国产后装机系统进行192 Ir血管内照射,剂量为2 0~2 5Gy。分别于术后12周及2 4周取材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测量血管重塑指标。结果表明,192 Ir放射治疗组血管内膜及中膜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 .0 1,P<0 .0 5 ) ,残余管腔面积大于对照组(P<0 .0 1) ,而外弹力板下面积两组无显著差异(P>0 .0 5 )。提示利用192 Ir后装机系统进行血管内放射治疗通过影响后期血管重塑而具有预防再狭窄的作用
2003, 11(3):254-256.
摘要:评估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在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意义。2 0 0 1年7月至2 0 0 2年8月,共纳入84 7例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即刻行选择性双侧肾动脉造影患者,分析肾动脉造影情况、肾动脉狭窄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并随机抽取15 5例患者测定术前术后血清肌酐变化,以评估选择性双肾动脉造影的安全性。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选择性双侧肾动脉造影成功率高(99.6 % ) ;造影前后血清肌酐无明显变化(术前77±11μmol L ,术后78±5 μmol L ,P>0 .0 5 ) ;肾动脉狭窄总体发生率为19% (16 1 84 7) ,明显狭窄(>5 0 % )占7.1% (6 0 84 7) ,双侧肾动脉明显狭窄发生率为3.9% (33 84 7) ;多因素分析显示肾动脉明显狭窄与年龄(>70岁)、高血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显著相关。在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选择性双侧肾动脉造影安全、可行,对准确发现肾动脉狭窄有重要意义
2003, 11(4):333-335.
摘要:为观察不同剂量32 P照射对兔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狭窄的预防作用,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和透射电镜等观察自体移植静脉在32 P(每平方厘米2、4、8、1 6 μCi)照射下内膜面积、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管腔相对丧失率。结果发现,1 6 μCi照射组无明显新生内膜形成,但细胞大量坏死,血管壁结构破坏严重;8μCi照射组少量新生内膜形成,血管壁结构完整,内膜面积、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和管腔相对丧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 μCi照射组和2 μCi照射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果提示低剂量32 P照射可有效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狭窄,本模型的适宜剂量为8μCi cm2 。
2003, 11(6):540-540.
摘要:本组共2 4例,男18例,女6例,平均年龄6 0 .8岁。检查部位包括冠状动脉6例,胸主动脉8例,腹主动脉6例,颈动脉2例,髂动脉2例。采用多层螺旋CT机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1~3mm ,间隔1mm ,造影剂为碘海醇注射液,用量80~12 0mL ,注射速度为3~4mL s。延迟时间为16~2 5s。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法显示、容积漫游成像、血管腔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CT所见:血管壁钙化2 4例78处,表现为血管壁点状或条片状高密度影;测量冠状动脉钙化积分:10~99分共4例,≥10 0分2例;CT血管造影成像见血管狭窄2 1例,表现为血管腔内径变窄,狭窄的范围可长可短,亦有多处狭窄的;血管仿真内窥镜显示血管内壁不规则及增厚2 4例,其中15例4 8处可见硬化斑块。动脉硬化是指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的退行性变和增生,导致动脉失去弹性,管壁增厚、变硬、钙化,管腔狭窄变小;常累及心脏、脑、肾及四肢动脉。本组资料表明,多层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等优点,以及有丰富且先进的后处理软件;用多层螺旋CT扫描测量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可进一步提示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存在,协助诊断冠心病。CT动脉造影可清楚显示血管腔狭窄,且动脉壁的钙化与管腔狭窄具有密切相关性;其克服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检查的创伤性及不能显示血管壁增厚与钙化的缺陷。血管腔仿真内窥镜还可显示管壁内的硬化斑块、管壁增厚与狭窄。综合观察可达到更全面地评价血管硬化的目的。多层螺旋CT以其检查快速、无创伤,能充分显示血管腔、血管壁以及周围解剖关系,作为一种诊断动脉硬化性血管病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