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3(1):9-15.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相分离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相分离是指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在一定条件下自发地分离成浓缩相和稀释相的现象。相分离能在细胞内形成特定功能区室,并参与多种细胞生物学功能。相分离的驱动力来源于静电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和π-π堆积等多价相互作用。固有无序结构域、低复杂性结构域、折叠域和核酸结合域是常见的驱动相分离的蛋白质区域。该文梳理了近5年来相分离在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未来的研究应着力于揭示相分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具体机制,并探索相分离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
2025, 33(1):58-67.
摘要:目的]探讨累积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HDLC)暴露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连续参加2006—2007年、2008—2009年、2010—2011年3次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员工为研究对象,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共50 777例。根据累积non-HDLC/HDLC暴露水平四分位数分为Q1、Q2、Q3、Q4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中ASCVD累积发病率,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累积non-HDLC/HDLC暴露对ASCVD的影响。 [结果]平均随访(10.19±2.21)年,新发ASCVD 5 003例。Q1至Q4组AS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6.49%、8.71%、10.86%、14.85%(Log-rank 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Q1组相比,Q2、Q3、Q4组发生ASCVD的HR(95%CI)分别为1.13(1.03~1.24)、1.18(1.07~1.29)、1.22(1.12~1.34);发生心肌梗死的HR(95%CI)分别为1.15(0.87~1.53)、1.44(1.10~1.88)、1.67(1.29~2.17);发生血运重建的HR(95%CI)分别为1.21(0.99~1.49)、1.31(1.07~1.60)、1.49(1.22~1.81);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17(1.03~1.32)、1.17(1.04~1.33)、1.21(1.06~1.37);但以心力衰竭、心房颤动为结局事件时,并未发现以上关联。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显示,累积non-HDLC/HDLC值与ASCVD的风险呈线性关联。 [结论]累积non-HDLC/HDLC暴露与ASCVD的发病风险呈正向关联。
2025, 33(2):178-184.DOI: 10. 20039/ j. cnki. 1007-3949. 2025. 02. 012
摘要: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失衡可促进心血管疾病的进展。苯乙酰谷氨酰胺是一种肠道菌群苯丙氨酸代谢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苯乙酰谷氨酰胺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其参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因此,针对苯乙酰谷氨酰胺的干预措施有望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策略。该综述重点关注苯乙酰谷氨酰胺在几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024, 32(1):65-71.
摘要:内皮功能障碍作为多种心血管疾病共同的特征之一,与过量表达的活性氧(ROS)/活性氮(RNS)密切相关。超氧阴离子与一氧化氮(NO)反应可以生成氧化能力更强的过氧亚硝酸盐,可以通过氧化多种蛋白质耗竭NO,导致内皮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综述硝基化修饰蛋白质产生的途径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促进内皮功能紊乱的可能机制,讨论了ROS/RNS介导的硝基化修饰与内皮功能障碍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心血管疾病进程的关系。该文还讨论了清除过氧亚硝酸盐、抑制ROS产生途径以及直接增强内皮细胞功能的治疗策略在内皮功能障碍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可以为进一步研究蛋白质硝基化修饰这一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作为干预靶点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2024, 32(1):72-78.
摘要:低氧诱导因子(HIF)为缺氧敏感性转录因子,是细胞对缺氧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可诱导炎症、脂质代谢、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调控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生发展。该文综述了近年来HIF在CVD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讨论HIF对血管构成细胞类型的作用及机制以及与CVD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为解析CVD的发病机制和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参考,旨在为进一步了解HIF在CV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并为设计靶向HIF的新型有效治疗药物提供依据。
2024, 32(2):178-184.
摘要:牙周炎作为一种常见病,被认为与许多系统性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病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牙周炎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文章回顾牙周炎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相关证据,重点探讨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2024, 32(4):355-363.
摘要:内质网(ER)是真核细胞最主要的膜性结构,是细胞内重要生理过程发生的关键细胞器。在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ER的稳态受到破坏,导致蛋白质加工运输受阻,未折叠蛋白或错误折叠蛋白在ER腔内聚集,形成内质网应激(ERS),并触发未折叠蛋白反应(UPR)。适度的ERS通过UPR信号通路减少蛋白质合成、促进蛋白质降解、增加协助蛋白质折叠的分子伴侣,最终缓解ER压力。但是,如果ERS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超过细胞的自身调节能力时,UPR可启动细胞凋亡,亦可导致疾病。大量研究表明,ERS与多种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综述主要阐述UPR在几种常见CVD中的研究进展和靶向UPR作为CVD的潜在治疗方法。
2024, 32(5):369-374.
摘要:迷走神经在维持生理稳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包括调节心脏功能的反射通路。迷走神经刺激的抗炎潜能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文综述了迷走神经刺激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可能的机制,以期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2024, 32(5):444-450.
摘要:脑膜黏附信号蛋白1(BASP1)最初在大鼠的大脑中被发现,广泛表达于大脑、心脏、口腔、皮肤、胃、肾脏等多个人体器官。BASP1蛋白序列在进化上保守,以固有无序蛋白(IDP)的形式参与了生物体内细胞信号传递、细胞迁移、细胞凋亡、基因转录等进程,与神经发育、肾脏发育、生殖细胞形成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在糖脂代谢疾病和肿瘤类疾病中BASP1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疾病治疗靶点及分子诊断标志物。
2024, 32(5):456-460.
摘要:心血管疾病目前仍然是导致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当前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可以明显改善症状,但在降低死亡率方面仍有不足,所以需要既能改善症状,又能减少死亡率的新型药物。罗沙司他作为一种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通过调控缺氧诱导因子(HIF)的表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缺氧症状,从而延长生存时间。HIF几乎参与机体所有发育、病理或生理的过程,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铁吸收代谢、细胞分化、能量代谢、炎症和免疫调节等过程。目前该药在治疗肾性贫血方面有很好的前景,但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应用还较少。该文系统、全面地探讨了罗沙司他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以期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