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7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Nur77与GRP78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2019, 27(12):1025-1031.

      关键词:Nur77GRP78缺血/再灌注糖尿病大鼠
      摘要 (829)HTML (0)PDF 6.11 M (695)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GRP78与Nur77在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造成糖尿病模型后, 部分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分为I/R50组(18只,再灌注50 min)、I/R120组(19只,再灌注120 min)、糖尿病组(13只)、正常组(14只)。术前、术后2 h行超声心动图。术后5 h处死大鼠采集心脏标本,用差速离心法进行亚细胞器分离,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核及细胞质中GRP-78、Nur-77蛋白表达。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血糖明显升高。超声结果显示:I/R50组及I/R120组术后LVEF、LVFS明显降低,LVEDd明显增加(P<0.05);与I/R50组比较,I/R120组LVEF、LVFS稍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与糖尿病组比较, I/R50组和I/R120组线粒体中GRP78、Nur77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 细胞核中Nur77低表达(P<0.05),内质网中GRP78低表达(P<0.05)。结论 在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时,GRP78、Nur77表现出的线粒体靶向转位,可能参与了心肌细胞凋亡并导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中叶素对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2018, 26(3):253-259.

      关键词:中叶素缺血再灌注损伤糖尿病大鼠细胞凋亡
      摘要 (1400)HTML (0)PDF 11.37 M (831)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中叶素(IMD)对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74只,给予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糖尿病组(50只)和非糖尿病组(24只),非糖尿病组给予枸橼酸缓冲液腹腔注射,糖尿病组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阻断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非糖尿病组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NIR组),糖尿病组50只大鼠成功建立糖尿病模型为36只,随后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DIR组)、IMD组,每组12只。光镜观察心肌细胞的形态变化,电镜观察心脏超微结构,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量。 结果 光镜下可观察到NIR组、DIR组心肌细胞损伤变化比相应对照组更趋于严重,IMD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的程度较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轻。电镜下NIR组和DIR组心肌细胞损伤较相应对照组严重,IMD组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特别是线粒体损伤与DIR组比较明显减轻。NIR组和DIR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IMD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则较NIR组明显减少(P<0.05)。NIR组和DIR组Caspase-3、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量均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D组心肌组织Caspase-3、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量与DIR组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MD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IMD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 Intermedin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2015, 23(10):1005-1011.

      关键词:Intermedin;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炎性细胞因子
      摘要 (1196)HTML (0)PDF 1.86 M (1224)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Intermedin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Intermedin对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74只,给予适应性饲养一周后,将7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50只)和非糖尿病组(24只)。非糖尿病组给予枸橼酸缓冲液腹腔注射,糖尿病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复制I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然后阻断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成功造模的大鼠随机分为5个实验组:对照组(NS)、缺血再灌注组(NIR)、糖尿病组(DS)、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DIR)和应用Intermedin干预的治疗组(IMD)。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含量。应用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的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 与各自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比较,NIR组与DIR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β含量升高(P<0.05)。但是同DIR组比较,IMD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β含量则明显降低。(P<0.05)。NIR组和DIR组大鼠心肌组织中TNF-α、IL-6、IL-1β mRNA表达与各自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比较均明显增强(P<0.05)。IMD组TNF-α、IL-6、IL-1β mRNA表达比DIR组明显减弱(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当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其心肌组织中可观察到核移位的现象,即在NIR组和DIR组中NF-κB活化增强,阳性颗粒出现在胞浆和胞核。而在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大鼠心肌组织中观察到NF-κB呈低表达状态,并且阳性表达出现在胞浆中。同DIR组相比较,IMD组NF-κB的表达活性将低,阳性表达的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分别与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相比较,NIR组和DIR组NF-κB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而IMD组NF-κB表达显著低于DIR组(P<0.05)。结论 Intermedin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其部分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intermedin可以抑制NF-κB活化,从而减少炎性因子如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 普罗布考对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

      2011, 19(6):499-504.

      关键词: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普罗布考
      摘要 (1268)HTML (0)PDF 6.22 M (918)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普罗布考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探讨相关机制。方法4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腹腔注射STZ制造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成糖尿病组和普罗布考组,高脂高糖饲料喂养,普罗布考组每日予以普罗布考灌胃。8周后处死采血测血脂、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光镜下观察主动脉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测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结果模型组较对照组血糖、饮水量、体重升高(P<0.01),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下降(P<0.01),光镜下主动脉内膜厚度增加(P<0.01),有脂斑突向管腔。与糖尿病组比较,普罗布考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差异无显著性(P>0.05);光镜下内膜厚度降低(P<0.01),内膜结构较清晰完整。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丙二醛、8-异前列腺素F2α增加(P<0.01),丙二醛降低(P<0.0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升高(P<0.01),主动脉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上升(P<0.05)。普罗布考干预后,丙二醛、8-异前列腺素F2α下降(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升高(P<0.0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下降(P<0.01),主动脉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下降(P<0.01)。结论普罗布考减轻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的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抑制主动脉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有关。

    • 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与游离脂肪酸表达的关系

      2005, 13(5):563-566.

      关键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游离脂肪酸与糖尿病动脉硬化有关糖尿病大鼠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游离脂肪酸一氧化氮
      摘要 (1041)HTML (0)PDF 4.18 M (965)收藏

      摘要:目的以糖尿病大鼠为实验对象,研究单纯高血糖是否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游离脂肪酸在糖尿病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用形态学方法观察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抽血化验游离脂肪酸、血脂和血糖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局部的炎症介质表达。结果实验第3个月时光镜下可见动脉血管壁局限增厚,可观察到泡沫细胞;第5个月时已形成脂纹。糖尿病各组与对照组比较,血糖、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p<0.05),一氧化氮水平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糖尿病大鼠血管内膜、中膜层细胞的胞浆及细胞间质均有表达。结论单纯高血糖动物模型出现了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部分特征性表现,说明高血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重要原因;游离脂肪酸增高可能是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其作用可能与动脉壁局部炎症介质表达有关。

    • 糖尿病大鼠病程的不同时期血中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含量变化

      2003, 11(1):22-16.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糖尿病病程中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含量变化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一氧化氮合酶,
      摘要 (939)HTML (0)PDF 0.00 Byte (21)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糖尿病病程长短和代谢控制对血中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浓度的影响,本实验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2、4和8周的糖尿病大鼠,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血中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L 精氨酸浓度;用离体胸主动脉环检测乙酰胆碱诱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并检测血糖、糖基化血清蛋白和血清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浓度以反映代谢控制。结果发现,2周的糖尿病大鼠血中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 3 .71±0 .44 μmol L比1.0 4±0 .46μmol L ,P<0 .0 1) ,并持续到4~8周(第4周3 .5 4±1.70 μmol L比0 .95±0 .13 μmol L ,第8周3 .2 1±1.13 μmol L比1.0 3±0 .2 0 μmol L ,所有P<0 .0 1) ;而血中一氧化氮合酶底物L 精氨酸浓度在三个时程的糖尿病组和正常组之间并无明显区别(P>0 .0 5 ) ;因此,2~8周糖尿病大鼠血中L 精氨酸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 0 1)。此外,糖尿病大鼠血中内源性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升高伴随着代谢控制和血管环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的降低。此结果提示,2~8周的糖尿病大鼠血中内源性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升高程度与糖尿病持续时间长短无明显关系,可能与代谢控制降低有关

    • 糖尿病大鼠病程的不同时期血中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含量变化

      2003, 11(1):22-16.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糖尿病病程中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含量变化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一氧化氮合酶,
      摘要 (927)HTML (0)PDF 5.18 M (845)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糖尿病病程长短和代谢控制对血中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浓度的影响,本实验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2、4和8周的糖尿病大鼠,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血中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L 精氨酸浓度;用离体胸主动脉环检测乙酰胆碱诱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并检测血糖、糖基化血清蛋白和血清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浓度以反映代谢控制。结果发现,2周的糖尿病大鼠血中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 3 .71±0 .44 μmol L比1.0 4±0 .46μmol L ,P<0 .0 1) ,并持续到4~8周(第4周3 .5 4±1.70 μmol L比0 .95±0 .13 μmol L ,第8周3 .2 1±1.13 μmol L比1.0 3±0 .2 0 μmol L ,所有P<0 .0 1) ;而血中一氧化氮合酶底物L 精氨酸浓度在三个时程的糖尿病组和正常组之间并无明显区别(P>0 .0 5 ) ;因此,2~8周糖尿病大鼠血中L 精氨酸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 0 1)。此外,糖尿病大鼠血中内源性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升高伴随着代谢控制和血管环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的降低。此结果提示,2~8周的糖尿病大鼠血中内源性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升高程度与糖尿病持续时间长短无明显关系,可能与代谢控制降低有关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7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