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8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高血压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VCI程度与血清炎症因子的关系

      2020, 28(7):604-609.

      关键词:高血压脑小血管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炎症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同型半胱氨酸
      摘要 (945)HTML (0)PDF 3.66 M (841)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小血管病(CSVD)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程度与血清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41例高血压CSV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VCI程度不同将患者分为无VCI(WVCI)组(n=45)、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组(n=56)和血管性痴呆(VD)组(n=40)。比较3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治疗前后VCIND组和VD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进一步以CSVD是否合并VCI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VCIND组和VD组患者血清hs-CRP、IL-6、IL-1β及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WVCI组(P<0.05),VD组患者血清上述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VCIND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VCIND组和VD组患者血清hs-CRP、IL-6、IL-1β及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VCIND组和VD组患者血清ICAM-1及血浆Hcy水平均明显高于WVCI组(P<0.01),VD组患者血清ICAM-1及血浆Hcy水平均明显高于VCIND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VCIND组和VD组患者血清ICAM-1及血浆Hcy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血清IL-6、IL-1β、TNF-α、ICAM-1及血浆Hcy水平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评分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6、IL-1β、TNF-α、ICAM-1及血浆Hcy均为V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IL-6、IL-1β及TNF-α等炎症因子均参与了高血压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且其水平越高,VCI程度越严重。

    • 白细胞介素37对Toll样受体4激活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2018, 26(3):227-231, 236.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37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 (1394)HTML (0)PDF 4.79 M (940)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抗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37(IL-37)对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中Toll样受体4(TLR4)激活后下游信号核因子κB(NF-κB)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将HCAEC培养3~5代后进行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IL-37干扰组、IL-37过表达组。利用脂质体转染将IL-37干扰序列加入IL-37干扰组,IL-37 DNA过表达质粒加入IL-37过表达组;孵育24 h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转染效率以确定转染成功。各组给予TLR4激活剂脂多糖(200 μg/L)进行干预。Western blot检测干预24 h后ICAM-1蛋白的表达及干预30、60、120 min时磷酸化NF-κB蛋白的表达。 结果 对照组在TLR4激活后ICAM-1蛋白表达升高,与之相比,IL-37干扰组在TLR4激活后ICAM-1蛋白明显升高(P<0.05),但在IL-37过表达组中没有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IL-37干扰组TLR4激活后30、60、120 min各时间点磷酸化NF-κB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IL-37过表达组磷酸化NF-κB蛋白表达并没有明显升高(P>0.05)。 结论 IL-37可以抑制TLR4激活HCAEC中炎症因子ICAM-1的升高,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磷酸化的程度。IL-37的抗炎作用可以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 香青兰总黄酮对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影响

      2017, 25(9):874-878.

      关键词:香青兰总黄酮动脉粥样硬化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增殖细胞核抗原
      摘要 (1090)HTML (0)PDF 9.09 M (821)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香青兰总黄酮对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及香青兰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以C57BL/6J小鼠为正常对照组,给药第12周后处死,检测血清血脂水平,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管腔面积比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主动脉壁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可以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5或P<0.01);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给药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减轻,斑块面积/管腔面积比值减小(P<0.05或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给药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下调(P<0.05或P<0.01)。 结论 香青兰总黄酮可能通过调节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血脂代谢及下调主动脉壁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等的共同作用与影响,阻止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发生、发展。

    • 宁夏回汉族As患者外周血中ICAM-1基因DNA甲基化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2017, 25(10):1021-1024.

      关键词:细胞间黏附分子1DNA甲基化动脉粥样硬化血脂
      摘要 (903)HTML (0)PDF 2.92 M (636)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宁夏回、汉族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外周血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因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及其与血脂的关系。 方法 选择经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的回、汉族As患者各50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外周血ICAM-1 mRNA的表达,巢式降落式甲基化特异性PCR(nt-MSP)检测外周血ICAM-1基因DNA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 结果 与回族As组相比,汉族As组甘油三酯显著升高(P<0.001);回族As患者ICAM-1表达水平较汉族As组升高(P<0.001),ICAM-1 DNA甲基化在回族As患者中下调显著(P<0.001);利用相关性分析发现外周血ICAM-1基因甲基化水平与血清中甘油三酯呈负相关(r=-0.5783,P<0.001)。 结论 回族As患者外周血中ICAM-1 DNA低甲基化与As的发生发展相关。

    • NSTE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GRACE评分的相关性

      2015, 23(05):519-521.

      关键词: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敏C反应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1;细胞间黏附分子1;GRACE评分
      摘要 (1082)HTML (0)PDF 1.42 M (1388)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GRACE评分之间的关系,评价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评估NSTEACS患者危险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NSTEACS患者进行GRACE评分,评分≤108分为低危组,109~140分为中危组,>140分为高危组;随机选择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浓度,比较高、中、低危组与对照组中各指标的差异,同时分析各项指标与GRACE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及对照组之间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两两相比都有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发现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与GRACE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98、0.561、0.526)。结论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GRACE评分有密切关系,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评估NSTEACS患者危险程度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促进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

      2014, 22(03):217-222.

      关键词: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新生;斑块
      摘要 (1182)HTML (0)PDF 9.92 M (1851)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与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的相关性。方法 25只纯种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球囊拉伤及1%胆固醇饲料喂养建立腹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于建模后第4、6、8、10、12周末随机选取5只实验兔行安乐死,取腹主动脉组织脱水,包埋制石蜡切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小鼠抗兔巨噬细胞抗体11、ICAM-1、V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结果 从4周到12周,斑块体积逐渐增大,巨噬细胞数量、ICAM-1与VCAM-1的表达量也逐渐增加。通过HE染色与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标记,第8周斑块内可见新生血管出现,并且新生血管的数量在第10周与第12周逐渐增多。相关性分析显示ICAM-1与VCAM-1的表达与斑块内的血管新生密切相关。结论 ICAM-1、VCAM-1与斑块内血管新生密切相关,它们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和不稳定。

    • ox-LDL对血管内皮细胞促聚集和促黏附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2014, 22(04):330-334.

      关键词: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前列环素;血栓素A2
      摘要 (1261)HTML (0)PDF 1.48 M (1238)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在不同浓度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及诱导不同时间后内皮细胞促聚集和促黏附活性的动态改变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株接种在6孔培养板,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ox-LDL(50、100和200 mg/L)并孵育不同时间(12、24和48 h)。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 (TXA2)含量;Western blot检测HUVEC中组织因子(T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结果 量效关系显示,ox-LDL预处理HUVEC 24 h后,ox-LDL呈浓度依赖性促进HUVEC聚集,表现为PGI2/TXA2比值显著下降(P<0.05或P<0.01);时效关系显示类似的结果,但以24 h作用最为显著;同时,TF的表达随浓度的升高呈升高趋势。此外,ox-LDL还促进HUVEC黏附,表现为ICAM-1和VCAM-1呈浓度依赖性升高。结论 ox-LDL可增强HUVEC促聚集和促黏附活性,其机制可能与其分泌的PGI2/TXA2下降及上调TF、ICAM- 1和VCAM- 1的表达有关。

    • RNA干扰LOX-1表达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

      2014, 22(9):891-896.

      关键词: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RNA干扰;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一氧化氮; RhoA/Rho激酶
      摘要 (1158)HTML (0)PDF 2.66 M (933)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并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干扰LOX-1表达后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针对已经筛选确定的小干扰RNA有效干扰序列,合成慢病毒LV-si-OLR1最佳干扰序列,测定滴度。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96 h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LOX-1的抑制效率。转染72 h后加入150 mg/L ox-LDL处理24 h;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培养液一氧化氮(NO)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RhoA、Rho激酶1(ROCK1)、Rho激酶2(ROCK2)的表达。结果 测序结果证实,靶向人LOX-1的干扰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包装后慢病毒滴度为6×1011 TU/L。转染组与未转染组比较,LOX-1 mRNA与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x-LDL处理组能明显减低内皮细胞的存活率及NO的生成量,增高ICAM-1、MCP-1、RhoA、ROCK1、ROCK2的表达(P<0.05);与ox-LDL处理组相比,干扰LOX-1表达后对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存活率、NO生成量减低和ICAM-1、MCP-1、RhoA、ROCK1、ROCK2表达增高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 干扰LOX-1表达,对ox-LDL诱导内皮细胞引起的ICAM-1、MCP-1高表达和RhoA/Rho激酶信号通路的激活及细胞存活率、NO生成量的减低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起到对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为LOX-1作为靶基因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 蒜氨酸与大蒜素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炎症反应对比

      2012, 20(1):16-20.

      关键词:蒜氨酸;大蒜素;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间黏附分子1;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大鼠胸大动脉平滑肌细胞
      摘要 (1271)HTML (0)PDF 1.82 M (1561)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蒜氨酸与大蒜素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探讨蒜氨酸能否取代大蒜素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方法将细胞分成10组: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组(1 μg/L)、蒜氨酸组、大蒜素组、肿瘤坏死因子α(1 μg/L)+蒜氨酸(5 mg/L、10 mg/L、30 mg/L)组、肿瘤坏死因子α(1 μg/L)+大蒜素(5 mg/L、10 mg/L、30 mg/L)组,分别培养16 h。提取各组细胞mRNA,用实时定量PCR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用虎红染色法检测人单核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黏附性;用划线法和MTT法分别检测大蒜素和蒜氨酸对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蒜氨酸和大蒜素预处理都能有效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表达量的增高,并减弱由其导致的单核细胞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黏附性增加,同时能抑制由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作用。结论蒜氨酸与大蒜素对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的炎症反应及动脉粥样硬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效果相近,因此蒜氨酸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大蒜素。

    • TGF-β1/Smad3参与调节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刺激的内皮细胞炎症蛋白表达

      2012, 20(3):203-206.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
      摘要 (1269)HTML (0)PDF 2.47 M (969)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TGF-β1/Smad)信号通路参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加入ox-LDL(0.1 g/L)刺激细胞,用 Western blot检测TGF-β1、Smad3磷酸化、VCAM-1和ICAM-1的表达。结果ox-LDL明显增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VCAM-1和ICAM-1的表达(p<0.05)。ox-LDL激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TGF-β1/Smad信号通路,TGF-β1表达明显增加,Smad3磷酸化明显增强。细胞核提取物分析表明,磷酸化的Smad3在细胞核表达增加。特异性Smad3磷酸化抑制剂SIS3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ox-LDL刺激的Smad3磷酸化(p<0.05),且VCAM-1和ICAM-1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TGF-β1/Smad信号通路参与调节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刺激的内皮细胞炎症蛋白表达,抑制Smad3磷酸化反而增加炎症蛋白表达,提示TGF-β1/Smad3通道活化具有抑制ox-LDL刺激的内皮细胞炎症蛋白表达的影响。

    上一页12
    共2页18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