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2(5):444-450.
摘要:脑膜黏附信号蛋白1(BASP1)最初在大鼠的大脑中被发现,广泛表达于大脑、心脏、口腔、皮肤、胃、肾脏等多个人体器官。BASP1蛋白序列在进化上保守,以固有无序蛋白(IDP)的形式参与了生物体内细胞信号传递、细胞迁移、细胞凋亡、基因转录等进程,与神经发育、肾脏发育、生殖细胞形成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在糖脂代谢疾病和肿瘤类疾病中BASP1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疾病治疗靶点及分子诊断标志物。
2022, 30(12):1077-1084.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12.011
摘要:糖脂代谢紊乱伴随一种长期的慢性低度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导致该病发生发展和全身慢性炎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环境,纠正血糖和血脂稳态失衡的同时改善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作为一种非药物降糖降脂法,益生菌的应用旨在为改善代谢性疾病提供新视野,并引起微生态制剂研发与利用方面的更多思考。
2021, 29(5):400-404.
摘要:目的 分析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与炎症、血脂谱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MS患者131例,及162例同期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GDF-15、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S组血清GDF-15水平显著升高[289.74(187.22,411.56) ng/L比159.30(114.13,245.87) ng/L,P<0.01],且随MS代谢组分数量增加呈升高趋势(P<0.01);在所有人群中,血清GDF-15水平与肥胖相关参数(体质指数、腰围、体脂百分比)、不良血脂谱(甘油三酯增加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胰岛素和HOMA-IR)及炎症标志物(MCP-1和IL-6)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IL-6为血清GDF-15的独立相关因素;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血清GDF-15水平与MS及血脂异常发生风险独立正相关,风险比分别为1.438(1.093,2.063)(P=0.018)、1.003(1.000,1.007)(P=0.043)。结论 血清GDF-15水平在MS患者中显著升高,且与机体炎症和血脂谱密切相关,提示GDF-15可能参与了MS发生的病理机制及未来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潜在预测价值。
2020, 28(12):1083-1088.
摘要:肠道胆固醇代谢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调控肠道胆固醇代谢平衡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天然药物通过调控肠道胆固醇的吸收与转运、调节菌群平衡等途径有效改善肠道胆固醇代谢水平。文章对近年来天然药物调控肠道胆固醇代谢抑制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与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脂代谢紊乱所致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2019, 27(8):713-717.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斑块特征、脂代谢、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本院首诊的冠心病患者1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Hp感染检测结果进一步分为Hp阳性组65例、Hp阴性组113例。对比2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颈动脉超声斑块特征,以及外周血脂代谢指标、血清炎症介质水平的差异。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2组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斑块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Gensini积分大于Hp阴性组(P<0.01)。Hp阳性组的颈动脉超声斑块面积、内膜中膜厚度大于Hp阴性组(P<0.01);2组斑块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Hp阴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Hp阴性组(P<0.01)。Hp阳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肿瘤坏死因子α、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Hp阴性组(P<0.05)。结论 合并Hp感染可能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下降、脂质代谢紊乱加剧、炎症反应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8, 26(5):531-535.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与脂质代谢紊乱和炎症密切相关。目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也参与As过程,是As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人体肠道是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和“最大的免疫器官”。正常的肠道菌群参与胆汁酸代谢,菌群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抑制炎症,从而抑制As。失衡的菌群通过影响宿主三甲胺代谢途径,扰乱机体胆固醇代谢,引发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减弱抗炎保护作用,从而促进As。因此,调节失衡的肠道菌群成为治疗As的新靶点。本文将对肠道菌群影响As的免疫机制进行综述。
2018, 26(12):1212-1215.
摘要:冠状动脉钙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慢性肾脏病等多种疾病中普遍存在,他汀类药物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血脂代谢紊乱患者的常用药物。既往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能具有抑制冠状动脉钙化的作用,而新近研究则提出相反意见。鉴于目前他汀类药物与冠状动脉钙化关系存在一定争议,故本文就冠状动脉钙化发生机制,他汀类药物与冠状动脉钙化关系及两者关系矛盾性结论成因作一分析。
2017, 25(4):398-403.
摘要:目的 构建系统的斑马鱼血管内脂代谢的研究方法。 方法 利用油红O染色、荧光探针标记、直接血脂检测等方法研究斑马鱼胚胎、幼鱼、成鱼等不同发育时期血管内的脂质代谢,以及不同饮食对斑马鱼血脂的影响。 结果 油红可将斑马鱼胚胎血管内的脂质染色,荧光探针可荧光标记斑马鱼胚胎血管内的胆固醇。喂食蛋黄液可升高斑马鱼幼鱼的血脂水平,油红O染色可反映这种血脂的变化。高胆固醇饮食可升高斑马鱼幼鱼血管内胆固醇水平,荧光探针可标记幼鱼血管内胆固醇的变化。血脂检测显示高脂饮食的斑马鱼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高于普通饮食的斑马鱼。 结论 本研究利用油红O染色、荧光探针标记及血脂检测等技术构建了斑马鱼不同发育阶段血管内脂代谢的研究方法。
2017, 25(9):968-972.
摘要:骨保护素是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之一的一种可溶性糖蛋白,近来研究表明骨保护素不仅参与骨代谢,同时与体内能量和糖脂代谢关系密切,且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糖脂代谢异常相关的心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联系紧密。骨保护素可能通过调节糖脂代谢和内皮功能、抑制血管钙化、抑制炎症、抑制凋亡等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