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3(1):24-29.
摘要:目的]研究针刺预处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细胞铁死亡的调控作用。 [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组、MCAO组和针刺+MCAO组。针刺+MCAO组选取人中穴、内关穴、三阴交穴进行针刺预处理,每天1次,共5天;预处理后行MCAO或假MCAO模型制备。Zausinger六分法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分,TTC染色法计算脑组织梗死面积;电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比色法检测铁含量,ELISA法测定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免疫荧光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表达。 [结果]与假MCAO组相比,MCAO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梗死面积显著增加,电镜下线粒体数量减少,线粒体内嵴结构断裂、空泡化,脑组织铁蛋白、MDA含量升高,GSH含量和GPX4表达降低。与MCAO组相比,针刺+MCAO组神经功能评分升高,梗死面积降低,电镜下线粒体数量增多,结构清晰,部分线粒体内嵴结构减少或排列紊乱,脑组织铁蛋白、MDA含量降低,GSH含量和GPX4表达升高。 [结论]针刺预处理可减轻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其原因可能与调控铁蛋白、GSH、MDA含量和GPX4表达,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抑制神经细胞铁死亡有关。
2024, 32(1):17-23.
摘要:目的]探讨布托啡诺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元焦亡的影响及其在蛋白激酶A(PKA)/环磷酸腺苷(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通路中的作用。 [方法]使用SD大鼠建立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所有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布托啡诺低剂量组(布托啡诺L组)、布托啡诺高剂量组(布托啡诺H组)、布托啡诺+PKA抑制剂(H-89)组,对大鼠行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特征,铀铅双染色海马区观察神经元焦亡,免疫荧光检测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Caspase-1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8、cAMP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PKA(p-PKA)、PKA、p-CREB、CREB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间隙变大,神经元细胞膜缺损,细胞核核膜凹陷、固缩,神经功能评分升高,脑梗死体积增加,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水平增加,cAMP、p-PKA/PKA、p-CREB/CREB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布托啡诺L、H组脑组织结构较完整,神经元细胞结构异常改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减小,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水平降低,cAMP、p-PKA/PKA、p-CREB/CRE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布托啡诺H组比较,布托啡诺+H-89组脑组织细胞空泡变性增加,神经元结构异常,神经功能评分升高,脑梗死体积增加,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水平增加,cAMP、p-PKA/PKA、p-CREB/CREB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 [结论]布托啡诺显著抑制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元焦亡,可能与激活PKA/CREB信号通路有关。
2024, 32(1):40-48.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钙化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5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350例和验证组150例,统计颈动脉钙化发生情况。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颈动脉钙化影响因素,构建颈动脉钙化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分析列线图预测模型区分度、准确度。绘制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价预测模型有效性。 [结果]建模组中,与无颈动脉钙化者相比,颈动脉钙化发生者年龄增高17.87%,吸烟史比例增高32.69%,空腹血糖水平增高22.47%,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增高0.6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增高17.84%,尿酸水平增高22.42%,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增高40.31%,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降低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验证组中,与无颈动脉钙化者相比,颈动脉钙化发生者年龄增高17.23%,吸烟史比例增高33.39%,空腹血糖水平增高22.37%,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增高0.75%,LDLC水平增高17.96%,尿酸水平增高24.44%,hs-CRP水平增高30.81%,eGFR水平降低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组、验证组中以上述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颈动脉钙化的AUC分别为0.953、0.972,且具有准确性及临床效用性。 [结论]年龄增加、有吸烟史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LDLC、尿酸、hs-CRP水平升高均为颈动脉钙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eGFR水平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基于上述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颈动脉钙化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4, 32(3):211-216.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颈动脉狭窄以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9例2017年1月—2021年1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患者。通过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评估最狭窄颈动脉轴层以及对侧同一轴层的血管周围脂肪密度;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指南对狭窄程度进行分度;回顾病史明确是否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 [结果]患者颈动脉狭窄侧的周围脂肪密度比狭窄对侧高4.2%(P<0.001),且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随狭窄严重程度加重而增加。在狭窄侧,有症状组患者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比无症状组高6.25%(P=0.015)。在无症状患者中,1年内发生狭窄侧相关脑血管结局事件组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比未发生患者组高12.4%(P=0.017),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两组差异因素结果仍具有统计学差异(OR=1.060,95%CI:1.006~1.117,P=0.028)。 [结论]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以及再发狭窄侧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结局事件患者的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高。
2024, 32(10):865-871.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中老年人群脑卒中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以期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参考依据。 [方法]本研究共包括13 063名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的参与对象。该项目通过多阶段抽样,于2011年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个县、450个社区(村)的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进行横断面调查,并详细收集了参与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体格测量资料、健康状况、医疗保健情况、家庭收入和消费状况。分别于2013年、2015年和2018年随访了研究对象脑卒中的发病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筛选与脑卒中发病有关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 [结果]随访过程中,新发脑卒中774人。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高龄(HR=1.028,95%CI:1.019~1.038)、单身(HR=1.295,95%CI:1.031~1.626)、吸烟(HR=1.264,95%CI:1.074~1.489)、体质指数异常(HR=1.204,95%CI:1.020~1.420)、高血压(HR=2.200,95%CI:1.855~2.609)和糖尿病(HR=1.483,95%CI:1.117~1.970)是影响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高水平的家庭人均年支出(HR=0.783,95%CI:0.642~0.953)是脑卒中发病的拮抗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其曲线下面积(AUC)约为0.700。 [结论]高龄、单身、吸烟、体质指数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有助于预测脑卒中的发病率。
2023, 31(3):225-230.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3.03.007
摘要:目的]探讨铁皮石斛多糖(DOP)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OP低剂量(25 μg/g)组、DOP中剂量(50 μg/g)组、DOP高剂量(100 μg/g)组、依达拉奉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SD大鼠设为假手术组。经药物干预后,以Longa分级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通过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环氧合酶2(COX-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JAK/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皱缩、变小,变性坏死,结构破损,排列紊乱,且数目明显减少,海马神经组织整体呈现明显病理损伤,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脑组织IFN-γ、COX-2及IL-6水平、p-JAK/JAK、p-STAT3/STAT3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药物处理组大鼠海马神经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脑组织IFN-γ、COX-2及IL-6水平、p-JAK/JAK、p-STAT3/STAT3均降低,且DOP各组之间呈剂量依赖性(P<0.05)。DOP高剂量组与依达拉奉组比较,大鼠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DOP可抑制缺血性脑卒中大鼠JAK/STAT3信号通路激活,减少炎性细胞因子合成分泌,减轻脑部炎症,修复神经功能。
2023, 31(6):473-480.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3.06.003
摘要:目的]探讨普鲁卡因对缺氧诱导的N9细胞、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方法]N9细胞、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缺氧组、低、中、高剂量普鲁卡因组(缺氧+2、6、18 mg/L普鲁卡因)、anti-miR-con组、anti-miR-369-3p组、miR-con+高剂量普鲁卡因组(转染miR-con+缺氧+18 mg/L普鲁卡因)、miR-369-3p+高剂量普鲁卡因组(转染miR-369-3p+缺氧+18 mg/L普鲁卡因)。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ELISA检测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RT-qPCR检测miR-369-3p表达水平。 [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缺氧组N9细胞、PC12细胞凋亡率升高,MDA、ROS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TNF-α、IL-1β、IL-6水平升高,miR-369-3p表达水平升高(P<0.05)。相比于缺氧组,低、中、高剂量普鲁卡因组N9细胞和PC12细胞凋亡率降低,MDA、ROS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TNF-α、IL-1β、IL-6水平降低,miR-369-3p表达水平降低,且均具有浓度依赖性(P<0.05);相比于anti-miR-con组,anti-miR-369-3p组N9细胞和PC12细胞凋亡率降低,ROS和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TNF-α、IL-1β、IL-6水平降低(P<0.05)。相比于miR-con+高剂量普鲁卡因组,miR-369-3p+高剂量普鲁卡因组N9细胞和PC12细胞凋亡率升高,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MDA、ROS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TNF-α、IL-1β、IL-6水平升高(P<0.05)。 [结论]普鲁卡因可减轻缺氧诱导的N9细胞和PC12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iR-369-3p表达有关。
2023, 31(7):588-593.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的替代标志物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TyG)指数与脑卒中患病风险的关联。 [方法]数据来源于2017—2018年“京津冀地区生活社区自然人群慢性病队列研究”天津现场基线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的方式收集数据,病例组与对照组根据性别相同、年龄±2岁进行1∶1匹配。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yG指数与脑卒中患病风险的关联。[结果]共536例研究对象纳入分析,病例组TyG指数比对照组升高(P<0.000 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TyG指数<8.38相比,8.38≤TyG指数<8.67、8.67≤TyG指数<9.10和TyG指数≥9.10时,脑卒中的风险[OR(95%CI)]分别为1.13(0.61,2.10)、1.47(0.78,2.74)和2.24(1.06,4.72)。 [结论]TyG指数是脑卒中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TyG指数水平的升高,脑卒中患病风险逐渐增加。
2022, 30(1):65-70.
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IS患者594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斑块情况,并依据超声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无斑块组(105例)、稳定性斑块组(63例)、不稳定性斑块组(426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常规生物化学指标及各血脂指标,比较各组的危险因素、生物化学指标及血脂的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计算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G/HDLC对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价值。结果 594例IS患者中,无颈动脉狭窄105例,有颈动脉狭窄489例,其中轻度狭窄439例,中度狭窄20例,重度狭窄30例。不稳定性斑块组的男性、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血红蛋白、TG/HDLC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年龄、HDLC低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HDLC是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618,95%CI 1.027~2.551,P=0.038)。ROC曲线分析显示,TG/HDLC预测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619(95%CI 0.542~0.696),最佳截断值为1.60,灵敏度为35.4%,特异度为84.1%。结论 TG/HDLC是IS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2, 30(1):88-92.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卒中的最常见类型,其致残率非常高,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生物标志物可加速明确诊断,这对指导医师选择有效治疗方法非常重要。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与氨基酸代谢的相关性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卒中后氨基酸代谢物及代谢途径发生显著变化,有些氨基酸可能是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本文主要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的不同类型氨基酸代谢变化进行综述,为探索缺血性脑卒中生物标志物、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从而为其诊断、治疗和预防开辟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