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7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2, 30(5):449-453.

      关键词: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慢性肾脏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摘要 (1410)HTML (0)PDF 2.68 M (1835)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大血管疾病原发病变的关键因素,研究证实血脂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量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与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AIP作为一种新型综合性血脂指标,对早期心血管风险、代谢综合征、慢性肾脏病及免疫相关疾病等常见临床疾病均具有预测价值。本综述旨在总结AIP在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价值。

    • 冠心病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性

      2022, 30(6):490-494.

      关键词:冠心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
      摘要 (690)HTML (0)PDF 3.06 M (859)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2019年9月—2020年6月因胸痛、胸闷入院,疑似CHD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5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CHD组(n=422)和非CHD组(n=103)。同时又按照AIP三分位数分为3组:AIP≤-0.056组(n=176),-0.056<AIP<0.208组(n=175),AIP≥0.208组(n=174)。测定各血脂指标并计算AIP。比较CHD组和非CHD组的sdLDLC和AIP水平。分析AIP的影响因素和CHD的危险因素。结果 CHD组sdLDLC、AIP、低密度脂蛋白(LDL)亚型LDL3、LDL4显著高于非CHD组,LDL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非CHD组(P<0.05)。随着AIP增加,sdLDLC、LDL4显著升高,LDL1、LDL2显著降低(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dLDLC、高血压史是AIP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dLDLC、AIP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HD患者sdLDLC与AIP呈显著正相关,sdLDLC、AIP是CH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2020, 28(3):273-276.

      关键词: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 (1893)HTML (0)PDF 2.30 M (1043)收藏

      摘要:心血管疾病(CV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如何较早发现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是最近几年提出的CVD的独立预测指标,由血浆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的对数转换得出,即log[TG/HDLC]。相比既往单一指标而言,AIP更能综合反映血脂代谢水平,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监测意义重大。现就AIP在CVD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对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影响

      2018, 26(7):705-710.

      关键词: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全因死亡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摘要 (813)HTML (0)PDF 4.06 M (835)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对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208例接受单纯PCI术的早发ACS患者(男性≤55岁,女性≤65岁),以AIP=0.06为切点分为致动脉硬化表型组(n=155)和非致动脉硬化表型组(n=5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PCI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的发生率。结果 致动脉硬化表型组的全因死亡率、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致动脉硬化表型组(分别为11.0%比1.9%,P<0.05;24.5%比11.3%,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IP与早发ACS患者PCI 术后1 年MACCE独立相关(OR=2.139,95%CI:1.426~3.209,P<0.05);多变量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AIP为早发ACS患者PCI 术后1年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HR=1.347,95%CI:1.137~2.879,P<0.05)。结论 AIP 对早发ACS患者PCI术后全因死亡和MACCE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2017, 25(9):899-903.

      关键词: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脉搏波传导速度冠心病
      摘要 (1023)HTML (0)PDF 3.73 M (873)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对冠心病预测的准确性,探讨AIP检测用于预测冠心病的可行性。 方法 收集在我院住院且疑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316例,其中男196例,女120例,年龄为60.60±9.83岁,根据CAG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218)和非冠心病组(n=98),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AIP与PWV对冠心病诊断的预测价值。 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AIP和PWV均明显高于无冠心病组(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IP和PWV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且二者呈正相关(r=0.830,P<0.01);在AIP和PWV预测冠心病能力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中,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4(95%CI为0.683~0.802,P<0.01)及0.721(95%CI为0.642~0.784,P<0.01);当AIP取0.161及PWV取1362 cm/s最佳临界值时,二者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无差别(P>0.05)。 结论 AIP可用于冠心病的预测,尤其是当AIP水平超过0.161时诊断冠心病的可能性大。

    • 早期糖尿病肾病血清 NGAL与致动脉硬化指数的关系

      2017, 25(11):1149-1151.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致动脉硬化指数
      摘要 (1027)HTML (0)PDF 2.19 M (728)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在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水平的变化,探讨NGAL与致动脉硬化指数(AIP)的关系。 方法 选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300 mg/g的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糖尿病组,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和早期DN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NGA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并计算致动脉硬化指数;分析3组NGAL、hs-CRP、AIP的变化。按照AIP三分位数将所有研究对象分成低、中、高水平3组,分析其NGAL和hs-CRP的变化。对所有变量进行简单线性相关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正常白蛋白尿组和早期DN组NGAL、hs-CRP、AIP水平明显升高(P<0.001);与正常白蛋白尿组比较,早期DN组NGAL、hs-CRP、AIP水平明显升高(P<0.001)。血清NGAL水平随AIP上升而明显上升(P<0.001)。AIP与hs-CRP、NGAL呈正相关(r=0.296,0.313,P<0.05);NGAL、hs-CRP为AIP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血清NGAL是监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指标。NGAL是一个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 男性维生素D水平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关系的研究

      2015, 23(05):515-518.

      关键词:男性;维生素D缺乏;25-羟维生素D;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 (1076)HTML (0)PDF 1.09 M (1596)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男性维生素D水平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解放军第306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男性934例,留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的水平;检测血清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计算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分析25-羟维生素D水平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受试者25-羟维生素D水平为53.23±21.59 nmol/L,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水平为0.10±0.30,两者呈明显的负相关(r=-0.10,P<0.01)。维生素D缺乏组的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明显高于维生素D正常组(0.13±0.30比0.08±0.29,P<0.05)。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异常组25-羟维生素D水平较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正常组明显降低(51.35±21.06 nmol/L比54.66±21.90 nmol/L,P<0.05)。结论 男性维生素D水平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关系密切。因此,维持人体正常维生素D水平可能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疾病具有一定意义。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7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