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9(9):819-824.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大中型动脉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和周围血管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斑块内出血是进展期斑块的重要特征,且已被证实可以短期内加速斑块进展,这主要与血细胞进入斑块后影响斑块内炎症水平相关。本文旨在综述血细胞各组分在出血斑块炎症调节和转归中的作用。
2016, 24(1):72-76.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症状性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以NASCET标准确定狭窄率和狭窄程度。以DSA为“金标准”,检验MRI对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与DS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计算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中斑块内出血、破裂纤维帽的比率。结果 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MRI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如下:轻度狭窄为93.1%、97.5%、90.6%,中度狭窄为84.2%、94.9%、79.1%,重度狭窄为100%、97.5%、97.5%,完全闭塞为100%、100%、100%。MRI和DSA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863。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斑块内出血的比率分别为29.1%、45.0%、52.6%,破裂纤维帽的比率分别为23.6%、40.0%、57.9%。结论 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不但能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而且根据信号特点能分析斑块组成成分,有助于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2011, 19(3):241-241.
摘要:目的体内外实验研究类胰蛋白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中的作用。方法体外通过慢病毒载体干扰肥大细胞P815类胰蛋白酶表达,取培液上清作为条件培养基孵育小鼠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观察细胞增殖、迁移、管腔形成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AI、tPA表达改变。体内实验利用ApoE-/-小鼠,右侧颈总动脉套环建立斑块内出血模型,随机分为6组:①肥大细胞脱颗粒剂;②肥大细胞稳定剂;③肥大细胞脱颗粒剂+类胰蛋白酶病毒载体;④肥大细胞稳定剂+对照病毒载体;⑤肥大细胞稳定剂+对照siRNA病毒载体;⑥肥大细胞稳定剂+siRNA病毒载体。小鼠处死后取颈动脉斑块,冷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斑块内荧光表达,HE染色观察出血及血管新生状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AI、tPA、CD31表达。结果过表达类胰蛋白酶P815条件培养基促进bEnd3细胞增殖、迁移能力以及管腔形成能力;而且促进bEnd3细胞tPA表达,同时抑制PAI表达。ApoE-/-小鼠体内过表达类胰蛋白酶后,未套环侧颈总动脉斑块面积增大,狭窄程度加重;套环侧斑块内出血加重,斑块内CD31表达增加;同时PAI表达降低、tPA表达升高。结论类胰蛋白酶通过促进血管新生,调节纤溶凝血系统从而促进斑块内出血。
2011, 19(6):469-476.
摘要:目的探讨肥大细胞脱颗粒对颈总动脉套环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予以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行右颈总动脉套环术,术后4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肥大细胞脱颗粒剂——化合物48/80(0.5 mg/kg),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溶媒D-Hank’s,隔日一次,共4次。第4次注射后30 min安乐死,取材。比色法测定血清类胰蛋白酶活性;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肥大细胞脱颗粒;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颈总动脉病理改变及斑块内出血;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血管内皮钙粘蛋白、白细胞介素1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在斑块内的表达量。结果实验组套环侧颈总动脉内膜下斑块内泡沫细胞、细胞外脂质及炎性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实验组肥大细胞脱颗粒、血清类胰蛋白酶活性、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斑块内出血、斑块内白细胞介素1β及血管内皮钙粘蛋白的表达量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或P<0.01)。结论肥大细胞脱颗粒增加斑块内泡沫细胞、细胞外脂质及炎性细胞,并促进斑块内血管新生、斑块内出血及白细胞介素1β和血管内皮钙粘蛋白的表达,从而使斑块稳定性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