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30(12):1098-1104.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12.014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血管狭窄疾病在心血管疾病中占比高,严重危害着人们身心健康。支架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血管狭窄最常用的方法,但冠状动脉、颈动脉和其他外周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比例非常高,严重影响了介入治疗患者的预后。稳定的动物模型能够为研究解决经皮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提供工具。因此,文章整理了球囊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运用研究进展,以期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依据。
2012, 20(12):1149-1152.
摘要:血管成形术是治疗狭窄或闭塞性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而术后的再狭窄影响其远期疗效,预防再狭窄一直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课题。超声靶向破坏微泡技术使携带的基因或药物在靶组织定向释放,使局部浓度大大增高,从而达到靶向治疗目的,为抗再狭窄提供了新的方法。现对超声靶向破坏微泡介导基因或药物治疗的原理及在抗血管再狭窄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2006, 14(1):83-85.
摘要:血管局部定位基因转染是目前血管再狭窄基因治疗研究的热点,它将特异性基因精确定位转染至局部血管壁,实现外源性基因表达,从而最大限度地在血管局部发挥生物学效应。血管内支架作为一种局部定位并长期保留在体内的外源性植入物,是对血管内再狭窄进行基因治疗的比较理想的运载体系。
2006, 14(7):573-576.
摘要:目的通过化学和免疫学双重偶联,构建支架结合基因的血管内基因转运体系,评价其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采用双官能偶联剂N-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二硫基)丙酸酯将特异性抗腺病毒六位体(Fab)2’片段以化学键结合在胶原涂层的支架上,编码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作为报告基因载体,通过免疫作用连接在结合了(Fab)2’的支架上,分别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验证其效果。结果体外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支架胶原涂层的表面有大量编码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转染的细胞浸润生长,与支架接触的培养皿表面生长的细胞转染率高达92.8%±2.5%,而未与支架直接接触的周边细胞几乎没有被转染。转染率与编码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的反应用量在107~1010病毒粒子范围内呈直线关系,有明显的量效对应性。猪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实验中,回收的支架上和与支架接触的血管组织内有广泛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血管组织中总的转染率占细胞总数的5.9%±1.1%,转染细胞主要集中在新生内膜(>17%)和中膜(>7%),外膜几乎没有转染。远隔器官(肺、肝、肾)和下游冠状动脉样本未见绿色荧光蛋白DNA表达。结论通过化学偶联的方法在支架上固定抗腺病毒特异性抗体结合腺病毒的基因转运体系可局部靶向、高效地进行血管内介入性基因转运。
2004, 12(2):173-175.
摘要:为研究全反式维甲酸对球囊损伤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后内膜增生过程、P16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球囊剥脱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并随机将大鼠分为手术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及对照组,各组均于术前4天灌胃至实验结束,除对照组于术后14天处死大鼠外,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和手术组分别在术后2天、7天、14天和2 8天处死大鼠并摘除大鼠胸主动脉,通过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术后14天和2 8天的内膜增生情况及术后2天、7天、14天和2 8天P16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全反式维甲酸(每天30mg kg)灌胃对它们的影响。结果发现,对照组及内皮损伤后2天均无血管内膜增厚,7天内膜开始增生,2 8天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弱,但细胞外基质增加。在手术组各时间点P16的表达变化不显著,增殖细胞核抗原于球囊损伤后2天在中膜明显表达,术后7天表达达到高峰,且主要在内膜表达,14天后逐渐下降。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后,内膜增生程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明显降低,而P16的表达在术后2天开始升高,14天达高峰。以上结果提示,全反式维甲酸可有效抑制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的增生,其机制可能与促进P16表达和抑制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关。
2003, 11(4):314-318.
摘要:探讨核因子κBp6 5亚基的反义和诱骗性寡核苷酸单独或联合作用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细胞间粘附分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的作用。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分为6个时相点(6h和1、3、5、7、1 4d) ,每个时相点3只大鼠。制作血管球囊损伤模型。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模型组、正义组、诱骗对照组血管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内膜中膜在第5天增加,1 4d达到高峰。管腔面积随时相点减小。反义组、诱骗组、反义组+诱骗组干预后,血管上述病理指标明显改善(P<0 .0 5 ) ,反义组+诱骗组较反义组、诱骗组治疗效果更明显(P<0 .0 5 )。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RNA表达在血管损伤后6h即可检测到,3、5、7d后持续表达增加,1 4d后表达降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蛋白质表达在6个时相点均为阳性染色,1 4d达到高峰;反义组、诱骗组、反义组+诱骗组治疗后,与模型组、正义组、诱骗对照组相比,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在各时相点均降低(P<0 .0 5 )。免疫印迹法检测核蛋白抽提物显示,核因子κBp6 5在血管损伤后6h有一定蛋白表达,1d后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至7d达高峰,1 4d后蛋白表达略降低。反义组、诱骗组、反义组+诱骗组干预后,各时相点蛋白质表达均较模型组、正义组、诱骗对照组减弱(P<0 .0 5 )。核因子κB调控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球囊损伤后血管壁细胞增殖在不同时相点有动态变化;脂质体介导局部转染反义、诱骗性寡核苷酸可抑制核因子κB激活对下游基因的调控,两者联合作用效果更为显著
2003, 11(6):526-527.
摘要:探讨水飞蓟宾对兔球囊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 =6 )、小剂量水飞蓟宾组[n =8,2 0mg (kg·d) ]、大剂量水飞蓟宾组[n =8,4 0mg (kg·d) ]。用球囊导管对实验兔行髂动脉损伤,用药组于术前3d分别用小剂量及大剂量水飞蓟宾,术后2 8d取病变血管染色并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血管内膜、中膜厚度和腔面积的变化,计算内膜增生细胞核抗原增殖指数。结果发现,小剂量水飞蓟宾对血管内膜和中膜厚度、腔面积、内膜增生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影响(P>0 .0 5 ) ;大剂量水飞蓟宾使腔面积扩大、内膜厚度减少、内膜增生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百分比减少(P<0 .0 5 )。提示水飞蓟宾能抑制血管内膜增生,有可能用于防治再狭窄。
2001, 9(1):77-81.
摘要:血管局部定位基因转染是目前治疗血管再狭窄研究的热点,它可将特异性基因精确定位转染至血管壁,实现外源基因表达,最大限度地在局部发挥生物学效应。本文以血管再狭窄发生机理为主线叙述了预转染目的基因的选择方案,总结协助外源基因转染的载体系统的选择和设计,并对不同定位基因转移的操作方式进行综述。
2000, 8(2):96-98.
摘要:为探讨血管再狭窄发生过程中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活性与胶原转换及骨桥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活性;应用Northern印迹观察骨桥蛋白基因表达活性。结果表明,大鼠主动脉内皮剥脱后3天,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开始升高,第7天达高峰,由对照组的2 96 .1±12 0 .2IU L上升为85 6 .2±195 .3IU L ,之后随内皮剥脱时间的延长虽有所下降,但在所观察的时间范围内,均显著高于对照水平(P<0 .0 5 )。羟脯氨酸测定结果显示,内皮剥脱后3天血管壁胶原降解开始增加,第7天达高峰,是对照组的1.6倍。此外,大鼠主动脉内皮剥脱诱导了骨桥蛋白基因表达,内皮剥脱后3天其表达活性为对照组的5倍。提示在血管再狭窄发生过程中,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骨桥蛋白参与血管重构过程
1998, 6(3):271-274.
摘要:Ⅳ型胶原酶作为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成员之一,可降解基底膜的主要结构成分-Ⅳ型胶原,在血管平滑肌细胞穿过细胞外基质从中膜向内膜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介绍Ⅳ型胶原酶的结构、生理功能、基因表达和活性调节,通过分析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对该酶基因转录的影响,探讨血管内膜损伤引发细胞外基质结构重建的分子机制,并讨论该酶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再狭窄发生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