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3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血尿酸和纤维蛋白原与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关系及对结局的预测价值

      2022, 30(3):248-254.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脑出血转化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血尿酸纤维蛋白原
      摘要 (858)HTML (0)PDF 4.81 M (772)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尿酸(SUA)、纤维蛋白原(FIB)与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脑出血转化及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158例缺血性脑卒中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患者,包括无脑出血转化121例、脑出血转化37例。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rt-PA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影响因素;对比不同早期神经功能患者eGFR、SUA、FIB水平;评价eGFR、SUA、FIB对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比较不同eGFR、SUA、FIB水平患者的累积生存率。结果 rt-PA静脉溶栓2 h、24 h后,脑出血转化者eGFR、SUA、FIB水平较无脑出血转化者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基线NIHSS评分、基线舒张压、大面积脑梗死及溶栓后2 h和24 h的eGFR、SUA、FIB均为rt-PA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P<0.05)。END患者溶栓后2 h和24 h的eGFR、SUA、FIB均低于非END患者(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溶栓后24 h的eGFR、SUA、FIB联合预测END的曲线下面积为0.809,大于任一单一指标,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95%、74.14%。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溶栓后24 h的eGFR、SUA、FIB高水平组的累积生存率高于低水平组(P<0.05)。结论 eGFR、SUA、FIB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密切相关,监测上述指标有助于脑出血转化诊断及END预测。

    • 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2020, 28(2):118-122, 146.

      关键词:亚低温缺血再灌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血脑屏障
      摘要 (632)HTML (0)PDF 10.45 M (797)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模型组、I/R+亚低温组、I/R+rt-PA组、I/R+亚低温+rt-PA组,每组各6只。通过构建大鼠的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神经功能半定量缺损评分;大鼠血脑屏障渗透实验,比较各组血脑屏障保护作用的差异;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脑组织中t-P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MEK1/2和p-ERK1/2的表达。结果 两个亚低温处理大鼠模型组神经损伤情况均低于模型组(P<0.05);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rt-PA组和I/R+rt-PA组大鼠脑组织中t-PA和PAI-1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其余各组表达量均较低;rt-PA组和I/R+rt-PA组的p-MEK1/2和p-ERK1/2表达量显著增加,而亚低温处理后可明显降低p-MEK1/2和p-ERK1/2表达量。结论 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降低大鼠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后t-PA和PAI-1的表达以及降低p-MEK1/2和p-ERK1/2含量有关。

    • 多学科协作模式改变缺血性卒中超早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的预后

      2018, 26(1):46-50.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模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卒中
      摘要 (918)HTML (0)PDF 3.51 M (936)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超早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标准化诊疗流程实施的效果。 方法 将164例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超早期AI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MDT模式下rt-PA静脉溶栓标准化诊疗流程实施前34例被设为实施前组,实施后130例被设为实施后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到达医院至溶栓治疗时间(DNT)、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溶栓流程中各个环节(患者到达急诊至电话启动溶栓流程、神经内科住院总医师接诊患者、开始CT扫描和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用时情况。 结果 DNT均值由标准化流程实施前的111.76±24.84 min缩短到标准化流程实施后的81.31±15.13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溶栓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实施后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及mRS评分较实施前组明显降低(P<0.01)。实施前后两组患者急诊至开始CT扫描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施后组患者到达急诊至电话启动溶栓流程时间、患者到达急诊至神经内科住院总医师接诊患者时间和患者到达急诊至签署知情同意书时间均显著低于实施前组(P<0.01)。 结论 MDT模式下rt-PA静脉溶栓标准化诊疗流程的实施有助于缩短DNT,提高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3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