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2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国内外诊疗指南的区别及治疗展望

      2024, 32(4):347-354.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肝病诊疗指南药物治疗
      摘要 (195)HTML (0)PDF 4.92 M (676)收藏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肝脏脂肪过度堆积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据估计,目前世界上25%的人口被诊断患有NAFLD,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健康水平造成巨大影响。基于不同地区的生活习俗和人群基因差异,NAFLD在各国/地区的流行率不同,并且在NAFLD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上各国/地区诊疗指南给出的推荐也存在一定差异。该综述旨在对比国内外最新指南在NAFLD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异同点,汇总最新诊疗手段研究进展,以期对NAFLD的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 《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

      2024, 32(7):553-557.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4.07.001.

      关键词: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指南
      摘要 (773)HTML (0)PDF 4.60 M (3542)收藏

      摘要:随着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取代慢性乙型肝炎成为中国第一大慢性肝病。随着对该疾病流行病学和自然史的深入研究、更名、诊断技术的飞速进步以及治疗手段的不断更新,NAFLD的诊疗领域经历了显著发展。最近,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更新版)》进行了全面修订,发布了《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2024年版指南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疾病更名与分类、筛查和监测、诊断和评估、治疗和随访等重要临床问题提出了指导性建议。该文旨在通过对该诊疗指南的重要更新点进行解读,以帮助临床工作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指南,并将其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基因串扰综合分析

      2024, 32(7):573-582.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4.07.004.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脉粥样硬化生物信息学分析机器学习核心基因
      摘要 (202)HTML (0)PDF 23.85 M (2791)收藏

      摘要:目的]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寻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共同转录特征,通过两种疾病的基因串扰分析,挖掘NAFLD相关As新的潜在机制和关键靶点,并进一步在动物组织和人血清样本中验证关键靶点的表达水平。 [方法]GEO数据库下载NAFLD(数据集GSE89632)和As(数据集GSE43292)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筛选两种疾病的共享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蛋白质互作分析和R软件等工具对共享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计算、外部数据集(GSE100927)验证及机器学习方法(LASSO回归)筛选出核心基因。最后,通过构建高脂饮食非酒精脂肪肝和As小鼠模型以及收集NAFLD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清,验证重要的核心基因。 [结果]识别出两种疾病的75个共享基因,发现共享基因的主要富集通路,包括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IL-17信号通路、脂质和As、NF-κB信号通路等。综合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最终筛选出2个重要的核心基因(MMP-9和CCL3)。动物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高脂饮食组小鼠肝脏和主动脉窦组织的MMP-9和CCL3含量都明显升高,高脂饮食组小鼠肝脏组织的MMP-9和CCL3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43倍(P<0.001)和1.35倍(P<0.01),高脂饮食组小鼠主动脉窦组织的MMP-9和CCL3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10倍(P<0.001)和1.58倍(P<0.01)。人血清样本验证结果表明,NAFLD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MMP-9和CCL3含量分别为单纯冠心病患者的1.21倍(P<0.01)和1.29倍(P<0.01)。 [结论]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MP-9和CCL3可能是NAFLD相关As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核心基因,为研究NAFLD相关As提供一定的靶点参考。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2023, 31(6):461-465.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3.06.001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机制
      摘要 (384)HTML (0)PDF 2.69 M (1481)收藏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也称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是全球最为常见的慢性肝病。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并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本身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鉴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密切关联,文章综述了连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临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思路。

    • 鸢尾素在糖脂代谢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3, 31(8):731-736.

      关键词:鸢尾素2型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摘要 (317)HTML (0)PDF 6.45 M (1156)收藏

      摘要:鸢尾素主要是运动后由肌细胞产生及分泌的肌细胞因子,在脂肪组织、肝脏、胰腺、睾丸、胃等组织中也有表达,其前体物质是Ⅲ型纤维连接蛋白结构域5(FNDC5),经裂解后分泌到外周循环中。鸢尾素通过MAPK、AMPK、PI3K/Akt及STAT3/Snail等信号通路,促进白色脂肪组织棕色样变,增加线粒体代谢及能量消耗,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炎症因子、神经系统分化及成骨细胞增殖等,有望成为多种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的新型治疗靶点。

    • 蛹虫草多糖对ApoE-/-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保护效应及机制

      2022, 30(3):219-224.

      关键词:蛹虫草多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甘油三酯氧化应激
      摘要 (949)HTML (0)PDF 7.68 M (719)收藏

      摘要:目的 确证蛹虫草多糖(CMPS)对高脂饮食诱导的ApoE-/-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将32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ApoE-/-组及CMPS(25、50、100 μg/g)组,均高脂饲养,CMPS组同时喂饲相应剂量CMPS干预。另取8只C57BL/6小鼠普通饲料喂饲作为野生对照组(WT组)。12周后取材,计算小鼠肝脏指数,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学改变,按照试剂盒说明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浓度及肝脏TG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脂质(LPO)含量。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分析肝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及酰基辅酶A氧化酶1(ACOX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ApoE-/-组相比,CMPS干预可明显降低小鼠肝脏质量和肝脏指数,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肝脂肪变性,逆转肝脏、血清中TG水平的升高。同时,CMPS组肝脏中PPARα及ACOX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此外,CMPS喂饲可增加ApoE-/-小鼠肝脏中抗氧化酶SOD活性,降低肝脏LPO含量。结论 CMPS有效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ApoE-/-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肝内脂肪酸氧化和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 Sestrin 2在糖脂代谢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2, 30(3):271-276.

      关键词:Sestrin2糖脂代谢相关疾病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摘要 (462)HTML (0)PDF 3.04 M (865)收藏

      摘要:Sestrin 2是一种高度保守的应激诱导代谢蛋白,具有抗氧化及提高自噬水平的作用,保护细胞以对抗各种有害刺激,包括遗传毒性、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和缺氧等。Sestrin 2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和自噬水平,在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有望成为糖脂代谢相关疾病诊断及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对Sestrin 2与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2016, 24(5):479-484.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内皮舒张功能
      摘要 (992)HTML (0)PDF 0.00 Byte (379)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新诊断的轻、中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危险因素,探讨其与血管病变相关性。方法 选择体检发现的单纯轻、中度NAFLD患者202例为脂肪肝组,同期健康体检者91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内皮舒张功能[包括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和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NMD)]。并分析两组临床生化指标。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脂肪肝组体质指数、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胰岛素抵抗指数、高敏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OR值分别为2.725、1.623、1.054(P<0.05)。(3)完成彩超检查的脂肪肝组45例(其中轻度23例,中度22例),对照组40例。与对照组比较,脂肪肝组颈动脉IMT增高[0.92(0.80,1.02)比0.87(0.74,0.99)],FMD、NMD均降低[4.7%(2.2%,6.8%)比5.2%(2.4%,7.7%);18.5%(12.2%,25.3%)比20.5%(12.2%,28.7%)],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轻度脂肪肝组及中度脂肪肝组IMT、FMD、NMD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相关分析表明IMT、FMD、NMD与是否NAFLD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胰岛素抵抗指数、高敏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增高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新诊断的轻、中度NAFLD患者血管病变与健康者无显著差异,NAFLD与动脉硬化确切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 冠心病伴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3, 21(07):635-638.

      关键词:冠心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危险因素
      摘要 (1246)HTML (0)PDF 1.14 M (1366)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伴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134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入院期间进行空腹肝胆超声检查,分为NAFLD组和非NAFLD组,观察NAFLD的发生率、肝功能酶学异常比例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NAFLD的发生率为50.4%(678/1346)。NAFLD组合并糖尿病、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水平高于无NAFLD组(P<0.01)。NAFLD的发生率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和冠心病多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冠心病患者NAFLD的发生率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012, 20(1):30-36.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脉粥样硬化;内毒素;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凋亡
      摘要 (1286)HTML (0)PDF 2.80 M (1369)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高糖高脂组,每组再分3、6、9个月和12个月4个时段进行观察,每时段8只。对照组喂饲基础饲料,高糖高脂组喂饲高糖高脂饲料。放射免疫法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外周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空腹胰岛素及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一氧化氮、内皮素1的水平;摘取主动脉及肝脏组织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CD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单核巨噬细胞观察其在动脉壁的浸润情况;苏丹Ⅳ特殊染色观察脂质在动脉壁的异位沉积情况;Tunne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高糖高脂组大鼠甘油三酯、外周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均升高,且内毒素、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内皮素1水平也明显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和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降低;高糖高脂组大鼠3个月时即发生了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此时动脉内皮表面出现单核细胞黏附,且内皮细胞出现散在凋亡现象;6个月时肝脏出现纤维化,动脉内皮下脂质明显沉积,单核细胞在斑块内浸润,粥样斑块形成;同时动脉内皮及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明显加重;9个月时肝脏纤维化进一步加重,动脉壁粥样斑块内大量单核细胞浸润,部分斑块出现钙盐沉积,大部分内皮及平滑肌细胞发生凋亡;12个月时肝脏发展为早期肝硬化,动脉壁粥样斑块大片钙盐沉积,内皮及平滑肌细胞发生广泛且弥漫凋亡。结论高糖高脂膳食可诱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并伴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脂代谢紊乱和慢性炎症的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直接或间接引起内皮细胞受损及功能紊乱,启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随着脂质异位沉积及单核细胞浸润,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上一页12
    共2页12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