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30(2):100-104.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骨保护素(OPG)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 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于约1年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1 652例糖尿病患者中,135例为ISR患者(ISR组),从其余患者中随机选取85例无ISR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无ISR组)。检测血清OPG水平及生物化学指标,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ISR组血清OPG水平显著高于无ISR组(P<0.001)。与无ISR组相比,ISR组患者的吸烟发生率更高,血清肌酐、总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高,冠状动脉病变更严重,累及的血管更多,肾小球滤过率更低,使用降糖药物治疗患者更少,支架直径更小(P均<0.05)。将血清OPG水平按三分位数分组,在校正了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OPG高水平组发生ISR的风险是低水平组的5.349倍(OR=5.349,95%CI为2.049~13.967,P=0.001),中水平组发生ISR的风险是低水平组的2.711倍(OR=2.711,95%CI为1.095~6.710,P=0.031)。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清OPG水平与ISR的发生相关,是ISR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7, 25(9):968-972.
摘要:骨保护素是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之一的一种可溶性糖蛋白,近来研究表明骨保护素不仅参与骨代谢,同时与体内能量和糖脂代谢关系密切,且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糖脂代谢异常相关的心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联系紧密。骨保护素可能通过调节糖脂代谢和内皮功能、抑制血管钙化、抑制炎症、抑制凋亡等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
2016, 24(12):1273-1278.
摘要:骨质疏松和动脉粥样硬化是伴随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发病率高,并发症多,是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二者的临床联系也越来越紧密。OPG/RANK/RANKL通路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是骨质疏松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发现。近年来逐渐认识到这种信号传导途径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同样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研究者对该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进行了潜在而广泛的研究。本文就OPG/RANK/RANKL通路作为它们之间联系的桥梁,初步探讨共同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联系,为临床工作中以这些分子作为靶点设计和药物制备提供进一步的综合理念。
2012, 20(5):440-444.
摘要: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血管钙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对照组、糖尿病组、钙化组、糖尿病+钙化组、钙化+吡格列酮组、糖尿病+钙化+吡格列酮组;建立大鼠血管钙化模型(维生素D3+华法林)和糖尿病模型(链尿佐菌素);并对血管组织进行Von Kossa染色、钙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qRT-PCR检测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保护素蛋白表达。结果钙化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其间质内有大量黑色颗粒沉积;糖尿病+钙化组较糖尿病组和钙化组血管组织钙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升高3.63倍、1.35倍和3.69倍、1.30倍(p<0.05),骨保护素mRNA含量及其蛋白表达降低(p<0.05);糖尿病+钙化+吡格列酮组较糖尿病+钙化组钙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下调13.70%、18.04%(p<0.05),骨保护素mRNA含量及其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以减轻血管钙化程度并上调骨保护素mRNA含量及蛋白表达,骨保护素可能是抑制血管钙化主要因素之一。
2010, 18(8):655-657.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骨保护素和脑利钠肽水平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192例受试者分为三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99例,对照者35例,入院时检测血清骨保护素和脑利钠肽水平,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分析两种标志物与冠状动脉狭窄数及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冠心病患者骨保护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骨保护素水平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脑利钠肽水平略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脑利钠肽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脑利钠肽水平显著高于单支血管病变患者(P><0.01),脑利钠肽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轻微相关(r=0.45,P><0.01),骨保护素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显著相关(r=0.64,P><0.00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骨保护素和脑利钠肽与冠心病独立相关(P><0.01)。结论血清骨保护素与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进展有关,提示骨保护素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疾病的进程。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脑利钠肽水平也增高,表明脑利钠肽水平与缺血范围以及严重程度有较大的关联。
2010, 18(12):1004-1008.
摘要:自最初发现骨保护素(OPG)对骨骼新陈代谢有重要的调节功能以来,因其在血管性疾病和钙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中发现,骨保护素不仅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其血清水平随着血管硬化、冠状动脉疾病和未来心血管事件的进展而升高。这一特点的确切机制和意义尚不明确。为了解其完整的作用模式,骨保护素基因多态性、钙化、炎症、凋亡及其配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纳入研究,文章将近年来骨保护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08, 16(8):623-627.
摘要:目的研究阿伦膦酸钠对大鼠主动脉骨保护素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抑制动脉钙化的可能机制。方法4周龄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钙化组和阿伦膦酸钠组,钙化组和阿伦膦酸钠组分别给予皮下注射华法令(150 mg/kg,2次/天,5天)和维生素D3[3 MU/(kg.d),3天]以制备大鼠动脉钙化模型。阿伦膦酸钠组在钙化模型制备前4天皮下注射阿伦膦酸钠1 mg/(kg.d)。结果阿伦膦酸钠组大鼠主动脉Von Kossa染色黑色深染结构减少;阿伦膦酸钠组主动脉钙含量显著低于钙化组(67.33±19.86μmol/g比114.3±23.23μmol/g),血管骨保护素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钙化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阿伦膦酸钠组血管骨保护素的表达较钙化组明显增加。结论阿伦膦酸钠能增加血管钙化组织中骨保护素表达,这可能是阿伦膦酸钠抑制动脉钙化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