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14(6):529-531.
摘要:目的探讨叶酸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42例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叶酸干预组22例,对照组20例。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结果治疗前后两组间及组内肱动脉基础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叶酸干预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11.59%±4.79%比7.15%±3.20%和8.14%±3.01%)、肱动脉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19.73%±5.80%比16.69%±4.75%和17.55%±6.05%)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叶酸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006, 14(9):795-798.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颈动脉易损斑块之间是否相关。方法9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97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40例正常者为对照。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双侧颈动脉粥样斑块数和斑块的特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高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正常对照者,具有颈动脉复杂斑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正常对照者,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高敏C反应蛋白>4.0mg/L(OR为5.37,95%CI为1.43~15.21,P=0.003)、基质金属蛋白酶9>300μg/L(OR为3.12,95%可信限为1.11~8.98,P=0.027)、细胞间粘附分子1>200μg/L(OR为4.78,95%可信限为1.34~9.89,P=0.010)、体质指数>24(OR为1.78,95%可信限为1.12~2.67,P=0.04)、急性心肌梗死(OR为3.37,95%可信限为1.66~8.91,P=0.008)、不稳定型心绞痛(OR为3.31,95%可信限为1.22~9.88,P=0.011)均与颈动脉复杂斑块相关。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数目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正常对照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颈动脉易损斑块有相关关系。
2005, 13(6):763-765.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同时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的变化。结果三组间的年龄、性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显著性差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和硬斑块积分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呈正相关(r=0.468,p<0.01;r=0.592,p<0.01;r=0.677,p<0.01);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硬斑块积分呈正相关(r=0.449,p<0.01;r=0.493,p<0.01;r=0.435,p<0.01;r=0.227,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呈正相关(r=0.253,p<0.05;r=0.431,p<0.01;r=0.547,p<0.01)。去除年龄因素后,偏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r=0.461,p<0.001)、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r=0.441,p<0.001)、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r=0.241,p<0.01)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和硬斑块积分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呈正相关关系。
2004, 12(1):90-92.
摘要:为了研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2 1例正常对照者、35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及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血管内经和血流量的变化。结果发现,两组间甘油三酯、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收缩压、舒张压和体质指数差异有显著性(P<0 .0 5或P<0 .0 1) ,而性别、年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均无显著性(P>0 .0 5 )。两组间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率、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变化率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变化率差异有显著性(P<0 .0 1或P<0 .0 5 ) ,而肱动脉基础内径、肱动脉基础血流量、反应性充血后血流量、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反应性充血后血流量变化率差异无显著性(P>0 .0 5 )。两组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率较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变化率降低(P<0 .0 1)。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率与患者年龄(r=- 0 .2 9,P<0 .0 5 )、甘油三酯(r=- 0 .38,P<0 .0 5 )、收缩压(r=- 0 .71,P<0 .0 1)、舒张压(r=- 0 .6 1,P<0 .0 1)、空腹血糖(r =- 0 .6 2 ,P<0 .0 1)、餐后2h血糖(r=- 0 .6 6 ,P<0 .0 1)和体质指数(r=- 0 .4 7,P<0 .0 1)呈负相关。结果提示,代谢综合征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和非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且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较非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更明显;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与年龄、甘油三酯、血压、血糖和体质指数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