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66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冠心病患者四种常规炎症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

      2023, 31(4):297-303.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3.04.003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
      摘要 (1257)HTML (0)PDF 4.66 M (1665)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四种常规炎症标志物联合检测与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2月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99例,年龄(60.4±10.4)岁;AMI患者96例,年龄(61.9±14.6)岁;收集健康体检者60名为对照组,年龄(58.2±9.5)岁。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生化分析仪检测炎症标志物,Logistic回归分析炎症标志物与冠心病患者发生AMI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的疾病预测价值。 [结果]AMI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血清SOD水平明显低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充分调整了协变量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OD与AMI发病呈负相关(OR=0.952,95%CI为0.932~0.973,P<0.001),WBC、NEUT和Hcy与AMI发病呈正相关(OR=1.901,95%CI为1.510~2.393,P<0.001;OR=2.059,95%CI为1.580~2.684,P<0.001;OR=1.041,95%CI为1.010~1.073,P=0.008)。ROC曲线分析显示,通过这四种常规炎症标志物建立的联合因子预测AMI的AUC为0.836(95%CI为0.780~0.891,P<0.001),在TC和LDLC均正常的患者中联合因子预测AMI的AUC为0.852(95%CI为0.789~0.914,P<0.001)。 [结论]WBC、NEUT和血清Hcy水平升高以及血清SOD水平下降是冠心病患者AMI发生的危险因素,这四种炎症标志物的联合检测能提高冠心病患者发生AMI的预测效能。

    • 冠心病患者血清sdLDL、hs-CRP、MPV/PLT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2023, 31(6):491-498.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3.06.005

      关键词:冠心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
      摘要 (1352)HTML (0)PDF 5.38 M (1147)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MPV/PLT)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15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n=50)、双支病变组(n=50)、多支病变组(n=50);根据临床分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n=26)、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n=48)、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n=76)。检测各亚组间血清sdLDL、hs-CRP及MPV/PLT水平,分析三者与冠状动脉病变数目及临床分型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其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的效能。 [结果]①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血清sdLDL、hs-CRP及MPV/PLT水平为双支病变组的1.52、1.96及1.16倍(均P<0.05),为单支病变组的2.38、3.32及1.50倍(均P<0.05);双支病变组血清sdLDL、hs-CRP和MPV/PLT水平是单支病变组的1.57、1.69及1.29倍(均P<0.05)。AMI组血清sdLDL和MPV/PLT水平是UAP组的1.39和1.29倍(均P<0.05),是SAP组的1.37和1.38倍(均P<0.05);UAP组血清sdLDL和MPV/PLT水平与S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P组血清hs-CRP水平是SAP组的2.59、1.85倍(均P<0.05),AMI组hs-CRP水平与U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dLDL、hs-CRP和MPV/PLT水平增高是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③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dLDL、hs-CRP及MPV/PLT水平不仅与冠状动脉病变数目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5、0.569及0.495,均P<0.05),还与冠心病临床分型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2、0.400及0.414,均P<0.05)。④ROC曲线显示,血清sdLDL、hs-CRP和MPV/PLT联合检测比单一指标检测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的效能更高。 [结论]血清sdLDL、hs-CRP和MPV/PLT水平增高是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冠状动脉病变数目及冠心病临床分型呈正相关。

    • 曲美他嗪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生长分化因子15的影响

      2018, 26(10):1037-1040.

      关键词:冠心病生长分化因子15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高敏C反应蛋白曲美他嗪净临床不良事件
      摘要 (944)HTML (0)PDF 2.66 M (895)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使用曲美他嗪对术后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评估曲美他嗪使用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冠心病患者共96例并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入院后即给予曲美他嗪常规治疗(20 mg,每日3次)至少7天,并在介入治疗术前使用负荷剂量的曲美他嗪(60 mg),术前负荷量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同对照组一致,术后至少服用1月以上维持量曲美他嗪,对照组(40例)术前仅使用常规抗血小板药物,术后24 h内抽血测定GDF-15、MCP-1、hs-CRP浓度,并对出院的患者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分析两组患者净临床不良事件(NACE)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GDF-15浓度低于对照组(737.24±299.85 ng/L比1175.84±523.52 ng/L,P=0.002)。MCP-1及hs-CRP浓度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无显著性。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0.26±8.80)月,观察组出现NACE事件2例,对照组出现NACE事件7例,生存分析结果提示观察组NACE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使用曲美他嗪的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GDF-15浓度较低,NACE事件发生率降低。

    • 替格瑞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ESM-1水平的影响及短期预后观察

      2017, 25(3):264-268.

      关键词:替格瑞洛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高敏C反应蛋白
      摘要 (1248)HTML (0)PDF 3.49 M (996)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并探讨替格瑞洛治疗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的水平变化及短期预后。 方法 入选首次发生症状并成功行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107例,按双抗血小板治疗时是否应用替格瑞洛将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54例和氯吡格雷组53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即刻、服药后24 h、第4天及第7天hs-CRP和ESM-1的水平变化以及二者是否具有相关性,同时观察替格瑞洛对急性STEMI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结果 两组患者hs-CRP和ESM-1水平在服药后24 h均有明显上升,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服药后第4天、第7天hs-CRP和ESM-1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1随hs-CRP水平升高而升高,ESM-1与 hs-CRP呈正相关(r=0.535,P<0.001);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患者在缺血终点事件、出血事件以及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替格瑞洛在STEMI患者治疗中能够更加迅速降低细胞炎症反应并稳定血管内皮,从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减少血栓的形成及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且并不增加明显出血风险,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 心痛泰通过降低Lp-PLA2、IL-6、hs-CRP、LOX-1水平减轻兔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

      2017, 25(8):796-799.

      关键词:心痛泰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白细胞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摘要 (1533)HTML (0)PDF 6.30 M (953)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心痛泰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主动脉组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的影响。 方法 12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心痛泰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瑞舒伐他汀组。采用前瞻性研究,造模的同时予以相应药物灌胃。60天后采血,测定血清Lp-PLA2和IL-6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胸主动脉hs-CRP和LOX-1含量。 结果 心痛泰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血清Lp-PLA2和IL-6水平比模型组低(P<0.01);与心痛泰低剂量组比较,心痛泰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瑞舒伐他汀组血清Lp-PLA2和IL-6水平降低(P<0.01或P<0.05)。心痛泰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hs-CRP和LOX-1表达水平比模型组低(P<0.01);与心痛泰低剂量组比较,心痛泰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瑞舒伐他汀组的hs-CRP和LOX-1表达水平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模型组主动脉内膜hs-CRP和LOX-1大量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心痛泰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瑞舒伐他汀组主动脉内膜hs-CRP和LOX-1表达减轻。 结论 心痛泰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兔Lp-PLA2、IL-6、hs-CRP、LOX-1的水平,从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作用。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脂紊乱特点及与疾病活动的关系

      2016, 24(1):54-58.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血脂紊乱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
      摘要 (773)HTML (0)PDF 3.02 M (731)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脂紊乱特点及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RA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RA组),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6例为对照组。根据疾病是否处于活动期,将RA组分为活动期RA组和非活动期RA组。记录一般情况及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计算体质指数,测量收缩压、舒张压,检测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比较各组血脂、hs-CRP、ESR差异。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RA患者血脂与hs-CRP、ESR的相关性。结果 RA组体质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TC水平活动期RA组、非活动期RA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HDLC水平活动期RA组显著低于非活动期RA组、对照组(P<0.01),非活动期RA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TC/HDLC比值活动期RA组显著高于非活动期RA组、对照组(P<0.01),非活动期RA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A患者血清HDLC水平与hs-CRP、ESR呈负相关(r=-0.532,P=0.000;r=-0.508,P=0.000),TC/HDLC与hs-CRP、ESR呈正相关(r=0.321,P=0.001;r=0.246,P=0.030)。结论 RA患者血脂代谢紊乱以HDLC降低为主,活动期RA患者血清HDLC水平显著降低,并与RA疾病活动密切相关。

    •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中ADAMTS4变化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ADAMTS4的影响

      2016, 24(10):1007-1010.

      关键词:含凝血酶敏感素4型基序的解聚素金属蛋白酶高敏C反应蛋白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摘要 (1117)HTML (0)PDF 3.18 M (964)收藏

      摘要:目的 从冠心病患者冠状静脉窦中取血检验含凝血酶敏感素4型基序的解聚素金属蛋白酶(ADAMTS4)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ADAMTS4及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81例患者分为对照组、简单病变组及复杂病变组,其中30例患者接受了PCI治疗。血液检测标本从冠状静脉窦获得。ADAMTS4及hs-CRP值分别通过 ELISA及免疫浊度法检测。结果 复杂病变组ADAMTS4及hs-CR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简单病变组(P<0.001)。所有研究对象及冠心病患者的ADAMTS4水平均与hs-CRP水平相关(r1=0.73,r2 = 0.76,P<0.01)。PCI后ADAMTS4值高于PCI前(P<0.001), hs-CRP亦表现出相似结果 (P=0.025)。结论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ADAMTS4及hs-CRP水平升高。PCI后冠状动脉ADAMTS4及hs-CRP升高,可能由PCI过程中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的机械挤压致冠状动脉斑块破裂释放而出。

    •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短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2016, 24(10):1015-1018.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高敏C反应蛋白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摘要 (2482)HTML (0)PDF 2.84 M (1114)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短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9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确诊为NSTEMI并择期PC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组(简称序贯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即刻给予80 mg阿托伐他汀钙,随后40 mg/d。序贯治疗组于术前6 h内追加40 mg阿托伐他汀钙,阳性对照组术前未追加阿托伐他汀钙。所有患者分别于PCI术前、术后24 h、48 h测定血脂、hs-CRP,并随访所有患者PCI术后12周内MACE。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血脂水平与术前相比未见明显变化(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序贯治疗组术后hs-CRP水平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12周内MACE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比6%,P>0.05);两组均未见有临床意义的肝酶和肌酶升高,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能一定程度抑制NSTEMI患者PCI术后内皮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良好,但是不能减少12周内MACE。

    •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2016, 24(11):1104-1108.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敏C反应蛋白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摘要 (952)HTML (0)PDF 3.23 M (1006)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比较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前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判断机体介入前后炎症状况,并随访不良心血管事件,分析炎症因子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入选从2013年10月1日至2014年6月17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其临床资料和介入手术情况,采集其介入治疗前、介入治疗后1天及30天的血样标本,测定hs-CRP浓度,比较介入治疗前后hs-CRP的变化,介入治疗1年后电话随访所有入选患者,收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共入选资料完整的冠心病患者84例。介入治疗1天后血浆hs-CRP水平与术前无显著差异(10.00±24.81 mg/L比7.52±17.90 mg/L,P=0.409),介入治疗30天后血浆hs-CRP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2.80±4.66 mg/L比7.52±17.90 mg/L,P<0.001),较术后1天亦显著降低(P<0.001);介入治疗后1年内有16人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有事件的患者术前hs-CRP水平高于无事件患者(10.38±19.40 mg/L比6.84±17.61 mg/L,P=0.018),但术后1天hs-CRP水平无显著差异(12.91±27.76 mg/L比9.32±24.24 mg/L,P=0.175),术后30天hs-CRP水平亦无显著差异(3.54±5.98 mg/L比2.63±4.32 mg/L,P=0.316)。结论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hs-CRP水平与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存在正相关。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的炎症反应在介入治疗30天后逐渐消退,这种变化可通过hs-CRP的浓度变化得到反映。

    •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罪犯病变血管内超声显像特征的相关性

      2016, 24(12):1248-1252.

      关键词: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内超声
      摘要 (1085)HTML (0)PDF 4.62 M (1028)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罪犯病变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显像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肌钙蛋白Ⅰ入选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7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4例,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入选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依据心电图中ST-T发生改变的导联、超声心动图中出现室壁运动异常的部位,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复杂病变的部位综合确定罪犯血管病变。对病变进行血管内超声影像定量分析。然后将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VH-IVUS特点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较,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罪犯病变斑块负荷、斑块截面积、坏死核心成分比例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③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坏死核心成份比例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34、0.602,均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466,P<0.01);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斑块负荷、斑块截面积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4、0.427,P<0.01或P<0.05)。结论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罪犯病变斑块坏死核心成分比例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差异明显,其血清胱抑素C水平也明显高于后者,且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与罪犯病变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提示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以作为预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斑块破裂风险的一项指标。

    上一页123456
    共7页66条记录 跳转到GO